幹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
早在公元977年,張平任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
當時,在渭河邊造船,容易被水將船沖走,只好派一船三戶守護,一年徵調民工上千戶,勞民傷財。
張平遂命民工在岸邊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後,掘開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駛入河中。
以後這個大坑便被稱之為‘船塢‘。
這個比英國造船業採用時早了五百多年。
張國安的羅馬式水泥構件幫了張老實廠長不少的忙,他沒有見識過竹筋式水泥構件,等他看到了製造方法後,大喜,說:“主家,這分明就是老天爺賜與我等的好物件那塢門處正好可用此物!”
幹船塢的塢門就是大而化之的鹽田水閘。
張國安說:“這是人想出的辦法,不關老天爺的事!”
張老實廠長老實地說:“正是,正是。”
船廠其它的廠房就好辦了,全是建成竹子房就解決了。
流求大島是一個盛產竹子的地方,可用的竹材到處都是,但是最好的位於八道河的上游山區裡。
在那裡,張國安安排了許多土著整日伐竹子,然後用藤條編成竹筏子,順著八道河放下來,在下游的河口自然有人攔截,有時候那竹筏子還裝著幾筐竹筍,這算是意外之喜吧。
在他們的堆料場中,那竹材遠比木材擺放的高。
竹材加工後的廢料也是燒製竹炭的好材料,就是得炭率低了些,只能達到兩成,比木炭少了一半,不過好在是廢料。
劉錢行首當然不能親自來主持開硫礦的事情,他派了他的二弟來。
他的二弟叫劉綱。
劉綱這一天和其他參與流求北部硫礦開發的人又來找張國安了,他們倒不是因為心急。
上一次張國安就說了,現在正在打造碼頭用的水泥構件,等都弄好了。一起到流求北部去。
這一幫子人當時閒得無聊,還真去看如何打造水泥構件了。
他們抓著竭色的騾馬式水泥,比較著泥構件的硬度,又議論著那個曬鹽場。竟然也有了開辦水泥廠的打算。
所以這一次來找他就是為了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