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士達看著物資準備的加速,高興地說:“大宋政府的配合態度真好,都不好意思了,等著到時候救他們一把吧。”
這個計劃又要變!
宋子強當時就火了,說:“有病啊,當個**聖母啊,整個社會都壞掉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下次再回來咱就是享受年輕,好好把流求這個地方開發出來才是正道,那個啥,給他們一點回報就行了,別想多了……”
最瞭解他的還是吳大鵬,他說:“你這個傢伙,只要別亂跳腳罵,我們保證讓你發大財,家裡全擺著噸級的現金。”
宋子強樂了,說:“媽蛋的,我哪裡有那麼病態?就想過上好日罷了,哈哈。”
其他人都以目示意。
這個傢伙,是真正熱愛金錢的人啊。
但是宋子強就是這樣保持本色,大家也都只能接受。
吳大鵬慢慢接收著那三千廂兵,他們陸續從周邊的州府趕來。
他們其實就是失地、失業的人士,還有一些犯罪分子。
在大宋時代,失地了,失業了請別擔心。
這樣的人還有一個比較另類的很容易的再就業機會,那就是參軍。
由於大宋時代實行的是募兵制,所以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時期的屯駐軍等,一般都採用常年招募的辦法募集兵員,隨到隨要,多多益善。
比如所謂的“流民入廂”就是宋朝的一個特定政策。
每逢各地發生重大災害時,大宋政府就將流民中身強力壯的人挑選出來,編入廂軍,供給他們簡單的食物、微薄俸祿或者沒有俸祿,讓他們服役或勞作,藉此將流民中的“禍亂之源”全部掌握在手中。
然而,這樣的廂兵實際上是奴隸待遇,他們辛苦完成各種勞役,甚至被官員當家奴,所獲收入僅僅是養活家人的口糧。
於是,廂兵常會發生大規模逃亡。
尤以大家族出生的人為甚。他們接受的教育多,手眼活泛,所以不甘心淪為奴隸,有時甚至鼓動全軍逃亡。
逃跑的廂軍被抓回來,基本上是死路一條,要按軍紀處理的,所以他們多數逃入山野間成為流賊。
而如果部下逃亡殆盡,主持廂丁遷移的“廂首”也會乘機逃亡,淪落成為大盜與惡賊。
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各種配軍。
宋太祖在建國後創立折杖法,除了將徒刑減為與杖、笞刑一般,只需杖打即可赦免其罪,另將傳統五刑中的流刑減輕里程數,但仍須服役。
這項改革是為了革除唐末以來的濫刑惡政,在效果上的確也減輕了犯罪負擔,此外有鑑於折杖之後死刑與流刑間的差距過大,另外新增設一項刺配法作為貸死的恩赦,亦有助於減少死刑的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