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司空出一個大空間,馬天派人把牆打通,開始搭建自己的物理實驗室。
大型切割工具,噴射鐳射等儀器先全部上一遍再說,後面需要什麼再補。
這次要研發腳踏車,風洞也要建立一個,來模擬風阻。
光一個實驗室,馬天就搭建了一個月。
然後馬天就拎著一輛小藍車進入了試驗室開始了閉關,這是馬天第一次沒有靠系統給的論文來研發東西。
小藍車最佳化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輕量化設計:採用輕質材料,如鋁合金或碳纖維等,以減少整車重量,從而降低騎行時的阻力和助力需求。
2.動力傳輸系統:採用高效的動力傳輸系統,如內建電動助力裝置或智慧感測器,可以根據騎手的踩踏力度和速度提供相應的助力,減少騎行時的體力消耗。
3.高效的變速系統:配備高效的變速系統,使騎手能夠根據路況和個人需求調整檔位,以減少踩踏力度,提高騎行效率。
4.減震系統:採用良好的減震系統,如前後懸掛、軟尾架等,可以減少顛簸和震動對騎手身體的影響,提高騎行舒適性和穩定性。
5.空氣動力學設計:最佳化車架和車輪的形狀,減小空氣阻力,提高騎行速度和效率。
6.舒適的騎行姿勢: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車架幾何結構,使騎手能夠保持舒適的騎行姿勢,減少肌肉疲勞和不適感。
7.高效的剎車系統:配備可靠的剎車系統,如液壓碟剎或V剎,以確保騎行安全,並減少騎手在制動時的力量消耗。
8.輕便摺疊設計(部分情況下):對於便攜性要求較高的腳踏車,可以採用摺疊設計,方便攜帶和儲存。
輕量化設計和輕便摺疊設計首先被馬天先排除,因為太貴了,壓根不適合小藍車。
哪怕是他把材料學從Lv0加到Lv3來研發便宜的新型材料替代,馬天也不考慮。
因為那樣好不容易累積到的影響值又要扣掉100多萬。沒到1000萬影響值解鎖下一個系統獎勵之前,這段時間馬天都不考慮加點浪費影響值了。
所以他更傾向於從動力傳輸系統和空氣動力學設計入手。畢竟自己有Lv3的數學、物理和電子學。
根據腳踏車的樣子構建數學物理方程,透過數學物理來計算風阻與摩擦係數,計算結構最優解。
然後想辦法再加上一個電動助力器,這個電動助力器是一個電磁轉換器,它可以騎行者在下坡的時候把多餘的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然後在平地的時候把電能轉換成機械能來提供相應的助力。
思路有了,馬天也是著手開始用尺子等工具先量好小藍車的大小,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開始分析最優結構。
然後就開始在電腦上建模除錯,等除錯差不多,馬天就開始拆卸和組裝小藍車。
可惜系統並沒有給他有動手能力的選項,第一輛小藍車硬是被馬天焊的不成樣子。
馬天也不氣餒,也沒有叫覃三省車廠的老師傅來幫忙,反而繼續練習著,跟小朋友搭積木一樣。
這輛車焊毀了,換一輛繼續焊。
後面馬天陸陸續續又叫人搬了十幾輛腳踏車上來,不斷被他拆卸和焊裝。
2個禮拜後,馬天才焊出了第一輛自己滿意的腳踏車結構。
該腳踏車跟原來的小藍車相比,整體結構更傾向於山地腳踏車那種款式,只是細節上面被馬天更最佳化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