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笑了笑:“康王府裡幾個姑娘身子都不好,若新了兒子,我若接進來,皇后那後肯定有意見。拴兒如今越發大了,是該叫端王教導他了。接進來也不合適。明珠太小,也不合適。”
皇帝想了想:“那宜妃生了之後,將宜妃的孩子放在母后身邊養吧。宜妃……”
雖然未直接說宜妃有什麼不妥的,可話裡的意思卻是卻已是很明顯了。皇帝覺得宜妃不適合養孩子。
太后想了想,點頭道:“這個倒是可以。”宜妃那性子,的確是養不出什麼好孩子來。再說了,若是讓宜妃自己養著,將來少不得又是給皇后那邊添了一股勢力。如今宮裡的皇子就那麼幾個,若都被皇后招攬了去,可不是什麼好事。
一時二人用過飯,太后這才笑著問:“今兒怎麼這個時辰過來了?”
皇帝沉默片刻,便是又將之前問寶船太監的問題向太后問了一遍。
太后自是沒有寶船太監的顧慮,當下微微沉吟後便道:“端王品行自小我是看著的。你也知道他的性子。吃了虧受了委屈,也是個從不肯對人說的。自從那回之後,遭逢了大變,他的性子也越發的文靜起來。只是有一點卻是沒變,那就是極孝順。上一回他去了戰場,京城裡的傳聞你想必也是聽說過的。可端王回來之後,卻是一句怨言也沒有。還有這一次——他剛恢復了說話,尚且不能說得利索,就有人按捺不住了。可他抱怨過沒有?也沒有。”
頓了頓,看了一眼皇帝的神色,太后又道:“甚至於事後追查的結果,他也沒問過你。他這是在體諒你的難處。”
皇帝嘆了一口氣,有些慚愧之色:“是端王懂事。是兒子無能。”作為一個皇帝,要承認自己無能並不是容易的事兒。皇帝這樣說的時候,語氣裡難免戴上了幾分喪氣意味。
太后慈愛的看著皇帝:“你畢竟才登基不過幾年,根基還不穩當呢。不過,這也的確是你自己的錯。當初你父皇也告誡過你。外戚干政,總不是什麼好事。當年你父皇打壓顧家,也是這個緣故。”
當然,顧家的勢微除卻先皇的壓制之外,也有顧家本身人丁單薄子嗣艱難的緣故。到了貴妃那一代的時候,竟是一個嫡出的男丁都沒有,那麼多的姬妾,更是隻生出了一個庶子。雖說還有支脈,可是支脈畢竟和嫡脈不同,且也日漸疏遠了。
對於太后來說,既然不是自己這麼一脈的,隔了幾層,也犯不著那樣費心扶持。反倒是叫人落了話柄。讓人覺得自己攬權。
皇帝點了點頭——“是兒子的錯。”只是當初那樣的情況,他不得不依賴皇后孃家的勢力。所以,要說後悔雖然有,可也不會太多。
“衡國公府手裡的兵權不少,就是身居要職的文官,也出了不少。”太后意有所指的看著皇帝言道。
皇帝點點頭:“兒子明白。”衡國公府勢力是大了些。以至於如今竟是敢罔顧他的意思,甚至試圖左右他的意思了。
“康王也不錯。雖說平庸些,可也算中規中矩。又是嫡出長子,也懂孝順長輩。只是有一點我卻是不喜——他對幾個弟弟,可算不上友愛。”太后先是誇了幾句,隨後卻又話鋒一轉說了一個缺點。
皇帝沉吟。
“當初還沒封王住在宮裡的時候,端王吃虧受傷,他未必不知。可是卻是從未阻攔過。只從這一點看來,他便不是個好大哥。我也知道,當年先皇偏疼端王,讓他受了不少委屈,可是端王也因此遭逢大難。”說起往事,太后眼底滑過一絲怒芒,原本和善的目光也是因此凌厲了不少。
皇帝越發沉默。端王的事情,他是知道的。那時候不管,一則因為那些都不是什麼太過嚴重的事,二則也是想觀察幾個兒子,三則也是有些怒其不爭,四則是因為怕自己太過重視李鄴再給他帶來禍端。
而觀察的結果,直接是讓他不喜莊王武王。所以,不看中這兩個兒子,也不全是因為他們母家不顯的緣故。
至於是否封親王這事兒,太后垂下眼睫道:“既低調無法讓端王平安,那我這個做祖母的少不得要替他求一求尊榮了。這樣一來,即便是將來有了什麼意外,也至少體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