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到了這裡也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來只需等著寶船太監將事情查清楚就行。
陶君蘭安安心心的在宮中住了三日,倒是半點不心虛,反倒是因為心情好,養得氣色都好了不少。
反之姜玉蓮則是臉色不太好:一則是想到了以後她就要禁足的事情心裡不舒坦,二則是因為太后冷淡的態度,三則就是怕事情查出來了,她再被責備。其實,事情是不是陶君蘭做的,她很清楚。
其實,這件事情要查清楚也容易。只是陶君蘭不想自己查罷了,她怕自己就算查出真相來,也被人想成了隻手遮天,故意找人頂罪。所以,倒不如置身事外,反倒是又輕省又能替自己洗脫嫌疑,何樂不為?
再說皇帝這頭趁著晚膳的功夫將打算給端王重新選個王妃的事情說了:“劉氏當初做姑娘時瞧著也是好的。卻是沒想到進了端王府卻成了那麼個德行。著實讓人驚訝。”
太后看了皇帝一眼,冷笑一聲:“我當初就說不好,可你們誰聽我的話了?劉氏一身才名,只怕是根本就沒瞧上你那啞巴兒子!要換成嫁的是康王,我保證劉氏保險不是那個樣!”
皇帝訕訕,又有些難堪,不過當著自己的親孃倒是也沒什麼扭捏的,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處:“朕本想著劉氏有那般才情,鄴兒又只能是個閒王,二人能在一處吟詩作對,也算是志趣相投。”
只是沒想到,他覺得是良配,最後卻變成了這幅樣子。
太后又冷笑了一聲:“閒王?他若真是閒王,這會子就該跟康王莊王似的躲在王府裡享受行樂,而不是奔赴戰場!”
提起這個事情,皇帝的面色也有些陰鬱起來。他的兒子其實也不算少了。可是這麼幾個兒子,最後主動站出來的竟然只有李鄴這個最不被人看好的。
而他的嫡長子,非但沒有主動站出來,甚至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那等可笑的小把戲?受傷?當他果真是什麼都不知道?皇后養出來的好兒子啊!
“罷了,鄴兒是個命苦的。”太后忽又嘆了一口氣,不願意再說下去。事已至此,再爭又有什麼用?
皇帝自也不想再說下去,於是話題重新迴歸:“那端王妃的事情——”
“不急。問問鄴兒的意思再說罷。”太后想起李鄴對陶君蘭的寵愛,苦笑了一聲:“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已經有過一個他不喜的王妃,這一次,就隨他的意思罷。也當是補償了。”
頓了頓,太后又嘆了一聲:“況且,再娶王妃,拴兒的地位也就尷尬了。到時候,長子是庶出,嫡子卻又是不是長子,以後也是麻煩。
皇帝這才想起這麼一層來,一時之間也是遲疑。
“陶氏精明著呢。你真當她管不了家?查不出來是誰做的?她不過是不想惹了一身腥臊罷了。況且,她懷著孕,她是想要保重身子,不願為了旁人操心。”太后自然知道皇帝怎麼突然生出了這個想法,當下便是笑著說了這麼一番話。“人心不古,換做誰管家,也防不住這樣的事情。”
即便是她當年做皇后,手裡權力何其大也?可也是防不勝防不是麼?所以,這些事情根本就管不住。
“對了,邊關那邊可有訊息回來?”太后還是更關心李鄴的事情。
皇帝點點頭:“已經到了,且阻攔了那些草原人再往裡走的勢頭。好歹是攔住了。”
太后聞言也是欣慰。不過卻沒再多問多說——女子不得干政,這是祖訓。
不過,朝廷的事情可以不說,教育子孫的事情卻是可以說的:“是該好好教導教導康王了。那麼大一個人了,處處還聽他母后的。難不成將來當了太子也是這個德行?那倒是不如干脆現在就毀了根基得好!”
想起康王,皇帝同樣也是恨鐵不成鋼。所以面對太后的提點,他自也是連連點頭:“是該好好教訓了。”
其實皇帝頗有些後悔——當初父皇喜愛鄴兒,他也覺得鄴兒是他的接班人。所以對康王多有忽視,更是讓康王在皇后跟前長大,如今想來……悔不當初啊!
【看本書最新精彩章節請百度搜尋:若)
比奇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