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沈廷揚拜見殿下。”沈廷揚處理好了最後一波人事,進宮見了朱慈烺。
“此番能得五梅公襄助,真是大明之幸。”朱慈烺親自迎了下來。
他在外行軍打仗的這些ri子,京中沒有人執掌全域性。劉若愚能將宮中安排得穩妥,於外廷卻無能為力。諸位尚書雖然也都傾向太子,但絕不會為太子的事奔走,最多也就是暗中給些方便。
將五萬工匠分批運往山東,全靠沈廷揚盡心盡力。因為開始是說安置在江南,沈廷揚已經在江南置了許多莊子,結果朱慈烺改在了山東,沈廷揚便自己貼錢,又在山東找了不少地,將人運過去,乃至於用來安置的銀子都是沈廷揚的祖產。
“真是忠義能吏!”朱慈烺扶住沈廷揚的手臂:“陛下已經南幸,這算是最後一批了。”
沈廷揚道:“殿下,當年壬辰倭亂時,朝廷在天津廣設弓弩箭矢鋪子,火藥火炮鐵行,這些工匠若是棄之也是可惜。臣願散盡家財,將他們也一併送往登萊。”
朱慈烺喜出望外:“我早就在想這事,只是怕為難五梅公。”要給屬下壓力,但不能是過頭的壓力,否則很可能打擊屬下的辦事積極性,連能辦好的事都不辦了。沈廷揚能夠自己提出來,想來一定是有過度量的。
“只怕他們不走。”沈廷揚道。
京師的工匠都是在籍的奴工,等於是皇帝家的私產。天津那些工匠卻都是**人,誰都不能強迫。
理論上是誰都不能強迫,一般來說人在見到兩樣東西的時候總有商量的餘地。
一是銀子。
二是刀槍。
朱慈烺兩樣都不缺。
沈廷揚領命而出,隨他一同出去的還有一封著令天津守官徵調匠役的聖旨。朱慈烺看著一道道明黃聖旨,自己手持國璽,親自鈴印,終於有了重回當年掌控一方的感覺。雖然他還是沒想到該如何與自己的皇帝父親溝通,但決不放棄手中權柄已經是他心中的定計。
……
“只要朱室肯遜位,吾皇願封其長子朱慈烺為宋王,仿照杞、宋慣例,承襲宗嗣。”杜勳大言不慚地宣讀了李自成的條件,向王承恩解說道:“聖天子仁義寬厚,只要朱室退位,必然善待朱室,不管怎麼說,朱家也是承平三百年的天家嘛。”
王承恩知道大內已經在搬家了,自己的任務就是拖得一時算一時,嘴裡哼哼,問道:“那定王、永王呢?”
杜勳應道:“皆封國公。”
“坤興公主呢?”
“仍以公主禮送她出宮。”
“唔……”王承恩沉默良久,道:“且等咱家去問問陛下的意思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