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到南京,一路上的商品貨物會隨著聖駕車隊移動。西北、西南的商人會帶著自己家鄉特產趕到運河沿途,希望一朝得選。商品的流動也對交通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增加了道路建設的更大投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
在聖駕途徑地區的旅館餐飲會直接受益,刺激第三產業的壯大。當南巡結束之後,這些遺留下來的服務業就會面臨抉擇:是就此倒閉關門,還是開發新的市場。
在原歷史時空中,許多次的經驗都告訴人們:坐以待斃者固然有,但更多的人還是會在*的驅使下奮發圖強,闖出一條生路。
都說明朝中後期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次的南巡,正是對這萌芽的澆灌。
如此全域性觀的高瞻遠矚,即便是吳甡也只能看到一個輪廓,至於吳偉業更是身處懵懂之中。
非但商品經濟受到了刺激,手工業一樣會受到刺激。
人們一直好奇大內到底是怎樣的生活姿態,紫禁城裡鋪的金磚到底是不是真金打造。這回隨著皇帝南巡,沿途準備下榻的行宮,正好將宮中生活方式和技藝要求放入民間。
出於晚明時代富豪們肆無忌憚的僭越心理,這些技藝就算價值千金,也會被人採用。用的人越多,對其成本要求也就越高,自然就成了技術改革的推動力。
……
如果說朱慈烺要打造蒸汽機、坦克、火車、鐵船……是在科技上的刺激,那麼南巡就是工商業上的刺激。
前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南巡也不是說走就走。
“從今年開始進行地方治安整肅,商品供應檢測,最早要後年才能成行。”朱慈烺對父皇道。
崇禎帝大為失望,感覺這等得也太久了。當然,治安整肅他能理解,這是考慮到了皇室的安全。商品供應檢測體系也很重要,每個地區的供應能力和倉儲能力不同,必須進行檢查,否則數萬人過境沒吃沒喝怎麼辦?
“但也不需要等這麼久吧?”崇禎道。
“父皇,要的。”朱慈烺道:“其實這已經是最快的了。兒臣考慮到沿途長達兩千裡,從北到南氣候變化極大,所以特設立氣象局,記錄各地各時的晴雨、氣溫,選擇最適宜的時間出遊。其實這項工作如果執行三年,才可以看出大致規律……”
“一年足夠了。”崇禎揮了揮手:“後年就後年吧。”
多拖一年,經濟刺激也就能多維持一年。
想想後世的重要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哪個不是提前四五年就開始準備?只是皇帝實在沒有那個耐心,朱慈烺也不可能明說:父皇,這回就是借你的名頭刺激國家經濟,拉動內需……他的身份可不是經濟學老師,而是孝順兒子!
朱慈烺也並不擔心時間太緊,地方上來不及修路或者建設行宮。
因為所有的企業家都有一道撒手鐧:
跳票!
事到臨頭總有一些意外,所以嘛,延遲數日總是可以被理解的。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