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如朱慈烺一直強調的“代天立憲”——這裡的“憲”是指所有法律性檔案,皇帝牢牢控制著立法權。趣*讀/屋
立法程式由官民提請,交付部議,內閣初讀,涉及國家財賦大計的問題交給給事中評議,再回於內閣二讀。初讀或者二讀之後,內閣形成合意,進行票擬,交予皇帝硃批。在皇帝硃批之前還有一個環節,就是由舍人科、翰林院進行條文制訂,力求文字優美,沒有歧義,這也是朱慈烺掌握在手的環節。
看似只是潤色的工作,但實際上之前議的都是立法精神和原則,只有在這一步才會形成真正的法條。任何一個學過法律的人都知道,法的表達也是一門學問,有時候甚至可以不動聲色地扭轉全部的立法初衷。
《專利法》的最後一次審稿就在舍人科法務室。
幾個剛剛畢業政法學院學生正在議論皇太子公開蒸汽機專利的事,其中有個陝西口音的年輕人,不過弱冠之年,展袖辯論,英姿顧盼,頗為惹眼。
“專利之所得,正是為了鼓勵民商關切學問,於經世之術有所裨益,明體而篤用。若是朝廷首開饋贈之風,日後民商如何自處?贈則不甘,不贈則失義。此非子貢之謬行哉?”年輕人侃侃而談,舉重若輕,顯然常在眾人面前高談闊論。
後人常以為古人謙遜,則必然靦腆,其實若想做名士,無非三樁本領:熟讀《離騷》,痛飲酒,以及臉皮厚。
靦腆原因腹中空,不得已耳!
不少學生對此頗為信服,幾乎不假思索地就接受了的這年輕人的說辭。紛紛頜首,更有人認為應當上書皇太子殿下糾偏。
不過另有一些人對此卻是冷眼旁觀,聞其言後並未立刻附議,反倒望向了職房角落中一個年近四十的瘦削中年。那中年人正就著窗外的陽光讀書,並沒有立刻抬起頭。當他意識到這不正常的靜謐時,方才放下書。緩緩抬起頭,正好與剛才那年輕人對視。
“南雷兄以為如何?”那年輕人道。
當下有人將剛才的議論簡約說了,熱切地看著這位自號南雷的中年人。
在此時,這個號並不彰顯,而在後世,“南雷”兩字已經被“梨洲先生”取代,聞名遐邇。
此人正是四十歲的黃宗羲。
作為黃尊素的長子,黃宗羲公然宣稱“承東林之緒”,又是劉宗周的弟子。得了蕺山先生真傳。他是法務室中年紀最長者,卻不是政法學院出身,為“正統派”所不屑,卻能以自身的淵博學識將許多法學生聚於身邊,宛若領袖。
黃宗羲聽了那年輕人的論說,微微頜首,撫須道:“二曲所言,切實有理。”
眾人並沒有驚訝。都在等著黃宗羲後面的話。誰都知道,這位崇禎十五年的落第舉人習慣先稱讚他人。然後再設一問,往往讓人無言以對。所以眾人都在期待黃宗羲會問出什麼刁鑽問題來為難李二曲,簡直比看戲還緊張。
“然則……”黃宗羲果然面露疑惑之色,發問道:“敢問二曲兄,皇太子殿下所用來研發蒸汽機的經費,從何而來啊?”
這個問題看似有點偏離主題。卻又是釜底抽薪。
蒸汽機專案公開之後,全國百姓都知道了朝廷花了鉅款研究這種機器。僅僅專項資金而言,朝廷就花了一百六十萬兩,因為這個蒸汽機計劃的實施而產生的其他費用,則歸於行政、教育、科研。不能細算。
也是因此,有許多人認為這麼一大筆銀錢花出去,造出來的東西卻拿來白送,簡直是敗家子行徑。
那麼,如此一筆鉅款又是從哪裡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