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金鱗開> 二四七 粉身碎骨渾不怕(十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二四七 粉身碎骨渾不怕(十五) (2 / 3)

“尤世威,”崇禎輕聲道,

“你下去吧。”尤世威本想解釋兩句,想了想卻還是咽回了肚子裡,行禮告退。

崇禎等尤世威走了,環顧四周,見嫂嫂和枕邊人都沉默無語,終於硬扯起嘴角,道:“看來東宮已經羽翼豐滿了。”張後和周後也是暗自心驚。

以前總以為皇太子是狐假虎威,碰上有人想燒冷灶,混從龍之功,方才有些所謂的屬官。

如今看來卻並非如此,東宮已然是有了願意為他出生入死的死黨!周後看到兒子身邊有這樣的忠義之士固然值得高興,但看到自己丈夫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卻又有些可憐。

……

“呵呵,這個劉老四,真是火爆脾氣。”朱慈烺很快就知道了自己走後所發生的事。

他在書房裡,擺弄著一支長槍,這是剛剛拿到手的樣品。與其他鳥銃不一樣的是,這支火槍不再用火繩引燃火藥,而是用燧石。

這就是燧發槍。早在崇禎八年,朱慈烺得到了剛剛刊行的《軍器圖說》,就對燧發槍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然而那年實在是多事之秋,張獻忠攻破了鳳陽、曹文詔戰死,頗有風雨飄搖之象。

朱慈烺也是在那年取得了整理奏章的權力,然而一介稚童對年富力強的皇帝父親可謂毫無影響,只能在一旁乾瞪眼。

《軍器圖說》是畢懋康親自進獻的。當時他已經致仕,但曾經的兵部右侍郎要進獻一本軍國大用的書籍,誰也不敢從中阻攔。

也沒有阻攔的必要,因為崇禎皇帝翻了幾頁之後就束之高閣,哪怕朱慈烺再三說這種燧發槍看起來威力更大,用起來更加便捷,崇禎帝也沒有往心裡去。

這個大齡文藝青年更在意大明官員是否忠心,兵士是否賣命,而且對他來說三眼銃和鳥銃已經足夠好了,之所以眼下時局糜爛,與武器無關,不值得費心更換制式裝備。

因為火器的敏感姓,朱慈烺也不可能在大內的小工坊裡試製。他試圖聯絡畢懋康,但這位有眼光的老臣很快就撒手人寰,甚至整個畢氏家族都脫離了朱慈烺的接觸。

直到甲申三月,朱慈烺到了山東,才專程派人去了群山環繞的歙縣,尋訪畢懋康的子侄和曾經的門人。

等張繼孟到了膠州,朱慈烺終於鬆了口氣。張繼孟此人原是畢懋康的門客,也是《軍器圖說》編纂工作的參與者。

從他能夠為此書寫序來看,很有可能承擔了大量的實際工作,只是礙於慣例,必須吹捧自己的恩公而已。

這就像《呂氏春秋》並非呂不韋親自艹刀一樣。似乎是為了印證朱慈烺的猜想,張繼孟也帶來了畢懋康去世之後試製出來的最新式燧發槍,表明燧發槍的研製工作並未停頓。

與他一同來的,還有畢懋康的侄子,畢登翰和畢登輔兄弟二人。在這三位老爺的帶領下,還有家人、工匠等四十餘人,可以說是一個大團隊了。

“儘快把張繼孟和畢氏兄弟的告身發下去。”朱慈烺端起槍,抵在肩頭試了試,發現槍托並不貼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