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臉色鐵青,神色慌張,多年的荒淫無度,比起年輕時素質下降了無數倍的身軀顫顫發抖。
他清清楚楚的記著自己做夢時,每一分每一秒的細節,不敢有絲毫的遺忘。
難道說,自己寵通道教多年,最後得到的,竟然會是這樣一個荒謬的結果嗎?
不僅沒有得到想象中的天地垂青的結果,反而卻遭到某一位天帝的厭棄?
作為大宋朝的一代帝王,趙佶自然是相信神仙們,並非是普通百姓的胡謅,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前有仁宗朝時期,邀請龍山張天師,到京師汴梁城主持羅天大醮,祈禳瘟疫的事蹟。
後有自己的親身經歷,再加上諸多的道士們,在趙佶的面前展示多方面的法術。
由不得趙佶不相信。
雖然趙佶心裡同樣也十分清楚,皇宮中的這些道士們,大抵只是普通的修道人而已。
他們修煉的都是些旁門左道的法術,多是“障眼法”“迷幻術”之類的小術,很少有涉及到道門真傳的真諦。
哪怕有真正的道門正傳,比如說龍虎山的張繼先,來到汴梁城皇宮之後,也像旁門左道的修道人一樣,隨便露了手障眼法,然後就拍拍屁股回龍虎山了。
但是萬一呢?
就算是貴為帝王,心理也和普通庶民相似,存在著一絲僥倖,想著萬一自己真的會碰到一個,出身和龍虎山張繼先那樣,但是卻比張繼先圓滑的真貨呢?
到時候他趙佶一邊跟隨真人修煉道法,一邊又能夠繼續統治天下,兩全其美,豈不是生活美滋滋,樂無邊?
不得不說,正是由於這樣僥倖的心理和願望,在歷史上才會出現數目眾多,對道教,亦或者是對佛教極度寵信的帝王們。
從信佛的梁武帝,到通道的唐武宗,一個個前仆後繼,都倒在自己天子這一份正經業務以外的業績上。
宋徽宗趙佶不過是其中一個,在他以前已經有許多前例,在他以後還會有許多相同的後例。
當然,作為當事人的宋徽宗趙佶,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否則又怎麼會有“道君皇帝”的名號流傳下來?
他在腦海中自己回憶,“神霄府上仙宴”的點點滴滴,驀然想起某個騎青牛的道人。
自稱“永嘉林靈素”的道人。
這道人的出場,雖然並不怎麼顯耀,但是在巨靈神挑釁的時候,似乎曾經出過手,相助了自己一臂之力。
在趙佶看來,林靈素之所以會出手相助,避免自己出手,肯定有他自己的目的所在。
然而趙佶並不覺得,這種帶有目的性的出手,就會顯得對方功利性過強,讓人心生厭惡。
一代史家,司馬遷有句話說的很對,“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趙佶覺得自己看破了林靈素。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天下者,一家之天下也;帝王者,人之主,天之子。
無論文人武將,練成了一身可觀的才藝之後,難道還會心甘情願帶著一身驚人絕藝,埋骨山野不成?
到頭來,無論是為了揚名立萬,還是流芳百世;無論是野心勃勃,還是忠貞不渝,統統都會透過各式各樣的途徑,最終薈聚到天下最高的統治者麾下。
修道者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