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綠血四射的悽美畫面,想想都讓人感覺刺激啊!
大量的物資,被黑曜石半人馬輕鬆的搬運到一個個升降平臺上,然後快速的輸送到離地十幾米高的浮空艦上。
這生產基地的廠房和建築要是再矮一點,能讓浮空艦降到十米左右的高度,就不需要這些升降平臺了。
黑曜石半人馬這高度,直接把物資從大卡車裡拿出來,然後伸手往浮空艦的底層艙室的入口塞進去就好。
可惜當初並沒有考慮浮空艦補充物資的問題,生產基地的廠房都是想要多高就造多高。
反正不管廠房有多高,都不會超過那些幾十米高的高爐,根本不需要對其進行特別的規劃。
在這方面,張衛道從來都不會對他們做太多限制,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不需要外行人去指手畫腳的。
他只是給這些鐵匠和地精技師設下指標,然後他們需要採購什麼材料,建多大的廠房,全都是大筆一揮就透過了。
這還是需要對外採購的部分,內部能夠週轉的材料,根本不需要他來審批,那些鐵匠和技師直接就可以取用。
只要不把材料浪費掉,或是拿去倒賣,根本就沒人管你是幹嘛了。
極高的自由度,雖然會產生一些計劃外的物資材料消耗,但同時也意味著高效率。
鑄造車間的地精技師看到浮空艦回來改造,他們知道透過礦山內部的升降平臺,短時間內運輸海量物資上去,顯然是不現實的。
於是他們直接就取了材料,給浮空艦改造了好幾架新的升降平臺,否則老的升降平臺只能伸出艦外五米,根本就夠不到地面。
以前那些黑曜石半人馬進入浮空艦,都是曲起腿,跪著鑽進升降平臺,根本就不可能正常走進去。
地精技師們這麼一搞,那些黑曜石半人馬絕對會非常感激他們。
總算能堂堂正正的走進去,不需要再跪著進入浮空艦的升降平臺了!
但私自動用原材料打造裝置,要是在原材料管理嚴格的標準工廠,這種行為是根本無法被接受的。
你要使用什麼原材料,首先需要提交申請報告,然後領導們開會對申請報告進行討論審批,再經過生產計劃、採購、倉庫,這樣才能走完全部的流程。
效率最快也要有個兩天時間,才能把東西搞到手,開始打造需要使用的裝置。
幾十年前的蘇聯,就是這種現代工廠生產計劃管理的典範,絕對是最標準的那種。
蘇聯就是實實在在的計劃經濟,他們把每一個細節都納入了計劃中,防止出現資源浪費。
然後就出現了少一個關鍵元器件,從申報到元器件到最終落實生產,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全部都是在走正規流程用掉的時間。
所以當這個體制被美國人發現並利用後,蘇聯沒幾年就被美國暗中搞解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