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清創縫合術後,患者的滲液消失,清創術後第15天,拆線出院。”
“但是,在術後的第3個月,患者的膝關節出現腫脹,並有皮溫升高,浮髕試驗陽性。抽取關節液送細菌培養,顯示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我們立刻進行了關節腔清理術並膝關節墊片更換術,術後置管,並加用慶大黴素液沖洗引流,至細菌培養陰性。”
“患者再次好轉出院。”
“這回,第六個月,患者再次以同樣腫脹和皮溫升高入院。”
“抽取關節液送培養,示結核桿菌感染。”
“我們來回顧前面幾次的術前檢查及培養結果,均未見結核桿菌的生長,實驗室檢查及結核全套等檢查,均為陰性。”
“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徵得了患者本人的同意,進行了關節融合。”
說到這裡,董河直接走離了講臺,道:“但就在上週,患者又說她的患肢關節處,有了皮溫升高。”
“可能有再次感染的嫌疑。”
“所以藉著今天這個機會,我請問一下黃至隆教授,我們在這個病例的處理過程中,是否出現了有不當之處?還望黃教授能不吝賜教。”
董河都把話說到了這種地步,黃至隆雖然不願意蹚這趟很難纏的渾水,但也只得站起來道:
“透過病人已有的病例資料顯示,他第一次手術時,有滲液,但無細菌生長,第二次,有金葡菌生長,第三次,就直接培養出了結核桿菌。”
“這是臨床上,相當不常見的,我自己也未曾遇到過。”
“不過有一點,普通的感染,基本不會向特殊菌感染轉變的。特殊菌的感染,一般都是持續存在的。”
“但這個病人前兩次的術前檢查中,結核桿菌的培養,都是陰性,這就有些不太好解釋了。現在病人已經做了關節融合,我想我這邊,也沒有太多比較好的建議了、”
“關節融合的病人,我都很少遇到了。”
黃至隆雖然是搞關節感染的,但是那也只是單純的關節感染,哪裡遇到過這種,一會兒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會兒結核桿菌的?
細菌感染,能不能專業一點?
雖然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答覆,但董河還是感謝地點了點頭:“謝謝黃教授的解惑,或許,這個病人,一開始就存在隱匿性的結核桿菌的感染,而無法被培養出來吧。”
董河說完,就準備回到講臺上。
閔教授忽然自己舉起了手來,問道:
“董教授,我有兩個問題,想要諮詢一下。”
“第一個,你們在第一次發現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後,為什麼不選擇關節翻修?”
“第二個問題,在培養出了結核桿菌後,你們為什麼要直接做關節融合,而不是選擇去做一期關節清理和二期的置換?關節融合,就相當於是讓患者失去了全部的活動度來控制感染,對患者的質量影響之大和要處理的問題比起來,似乎有些不太對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