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第三艘航空母艦下水引得世界熱烈討論,有說中國人航空母艦已經站在世界高峰,有說效能高但使用航空母艦經驗少,數量少。
這樣的議論前者肯定是中國人多,而且是對後面說法並不在乎,因為武器差的時候也敢戰強敵,別說有了先進武器。至於後者乃是心酸者所言,或酸自己國家造不起、造不出,或酸自己國家衰落被人追上,還有酸自己的靠山不牢靠了。
只是航空母艦下水到實用還早,熱戰特別是大國間熱戰的可能性遠低於1%,所以只有酸自己靠山不牢靠的人傷心有實際意義,其他人也就是心理上的得失為主。
航空母艦上的爭論如此,月球上的競爭才有點兒刺刀見紅。本來首先登月的阿美覺得沒什麼效益,為了領先搞宇航空間站及登陸火星等計劃了。
從科學研究上向前猛進確實是應該的,而且阿美之前有錢,為了爭第一不怕花錢,只是大手大腳、急功近利效率差了不止一點兒。
中國人作為後來者無力處處爭第一,於是決定乘別人只想登火星自己深耕月球,於是繞、落、回分三步不急不躁地第二個正兒巴經,一步一個腳印在2024年將宇航員送到了月球,並宣佈將建設月球基地,製造巨型火箭前往火星。
月球引力只有地球七分之一,又有許多材料可以利用,三D技術、機器人技術與太陽能電池技術,讓月球基地只需幾個人控制機器人,就可以實現採礦、冶煉、製造零配件,與地球送上去的儀器裝置組裝成地球上很難升空的巨型火箭。
有這火箭到達火星的人與物資就會多許多,在火星建立基地也容易。特別是太陽危機時人類在火星甚至是木星建造上萬人可以長期生存的基地也成為了應付辦法之一。
中國人當時也有這樣的計劃,而且中國人在此時的月球登陸賽上不僅贏得冠軍,而且各方面基礎也紮實,建造月球基地的機器人技術、三D列印技術、太陽能電池、無線充電技術、低重力冶煉技術等等不是世界第一,就是短期能登陸月球的國家中也是第一流。
關鍵是此時航天大國中阿美雖第一個登上月球卻沒有利用月球的計劃,完全是探索型與炫耀型。在探索火星後見中國人有利用月球作為更廉價航天發展基地後才在2018年計劃2024年重返月球及2024年在火星建立基地的計劃。
只是雄心勃勃卻軍費不減反增,航天投入卻是有限,計劃上只有軍費換人不換藥,航天目標上換了總統就會變,所以2024年重返月球計劃改成2026年,這還是太陽危機下的決定。
但隨著太陽危機離去阿美直到2027年3月才發射了重返月球第一支火箭,這進度在第二次登月比賽上雖輸於中國人,但他們的底子包括技術與金錢都雄厚,比其他各方都強不少。
第二次登月比賽上還有歐、俄、日、印等國,他們都沒有登過月,發射小衛星繞、落成功的有,想搶在中國人前面的有,實際上都不似中國人的穩定持續投入與穩紮穩打。
雖然太陽毀滅訊息一出這幾方都有在月球建造太空城堡,或製造前往火星、木星設立避難基地計劃,實際上能不能在2027年實現載人登月還是問題。
為何如此是基於資金與技術兩方面,資金是太陽恢復正常缺乏緊迫感肯定收緊一些,因為發射場、火箭製造廠、火箭本身所需資金不少。至於技術是製造與發射方面都缺一些,又因各種原因不可能向中國人求助。
這一來中國與阿美在第二次登月比賽獲得冠亞軍後第三名拖拖拉拉,不知何人先到。另外將月球當基地的國家雖人人宣佈,只有阿美2035年從月球向木星發射一顆一千噸級火箭的計劃最具體些。
至於中國人只宣佈未來二十年會從月球發射前往火星、木星建造基地的巨型火箭,具體時間表卻是沒有,只是在月球建造基地的行動在2027年讓全世界人都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