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逆宋> 三一八 封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一八 封禪 (2 / 3)

這裡土地肥沃,無須另外調集糧草,船廠可自給自足。

只要利用地形,建起一道城牆將積利州與遼口隔開,十萬人丟進去,就是插翅也難飛。

遼口後背就是安州,源源不斷的鐵礦非常方便的就可以送進來,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劉光義將俘虜的遼宗室押往積利州,柴宗訓帶著工匠便進入安州勘察鐵礦。

以安州豐富的礦石含量,實在不費什麼力氣,就能探測到。

柴宗訓決心將安州和積利州連在一塊,打造成一個超級大的大獄,俘虜的敵軍將士,國內徒刑的囚犯,全都押到這裡來開礦或者造船。

依依不捨的送走了燕燕,遼東這邊北到白山城,東到高句麗,西抵草原大漠的故地盡皆歸中原。

拿到了土地,便要開始基礎建設。許多城中百姓,在大戰開始前已被遷往草原大漠,柴宗訓只得下旨幽雲軍改為遼東軍,前往遼東各地開始屯田。

拿下遼東如此之大的勝利,柴宗訓聲望再次達到頂峰。

這些年來,老天爺賞飯,國內還算風調雨順,對外戰爭節節勝利,中原老百姓只要不懶,一家人混個溫飽沒什麼問題,已有一幫文人在吹捧什麼顯德盛世。

班師回朝,翰林學士馮平領銜一幫朝臣奏請柴宗訓前往泰山‘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

說人話就是‘封禪’。

馮平洋洋灑灑,柴宗訓彷彿在聽天書:“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址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柴宗訓不喜歡搞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正好遇上慕容德豐回京述職,他順勢說到:“如今遼東剛復,正是多事之秋,封禪之事可命慕容郡公代天祭之。”

“皇上不可,”馮平說到:“想大周初創時,不過中原數州彈丸之地,如今吾皇盡復漢唐故地,再造炎夏,功蓋祖龍,德過孝武,更該親身前往泰山,酬天謝地。”

“朕以為,”柴宗訓駁斥到:“再造炎夏的這十數年間,天地雖有功,卻功不過隨朕出征的將士,幕後默默無聞輸送糧草的役工,以及這天下,千千萬萬的子民。倘要歌功頌德,更該為死去的將士、甘願付出的子民立碑述傳,以供後人憑弔。”

“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馮平辯到:“君為臣綱,臣子為國盡忠本是分內之事,其功怎能大過天地?若無天降甘霖,如何風調雨順?倘無大地厚德載物,豈能滋養萬民?”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柴宗訓說到:“盛世之時是這塊土地,亂世之時,仍在這塊土地,倘盛世須皇帝親自前往泰山封禪,亂世之時,帝王可否開壇咒罵天地?”

“皇上,”馮平大呼到:“此為歪理邪說,豈能見之於朝堂?”

柴宗訓淡淡到:“朕記得經典有載,孔夫子曾親往拜老聃為師,卿卻引為歪理邪說,到底孔聖人是對的,還是卿是對的,朕很難分辨啊。”

馮平這才體會到魏仁浦的痛苦,皇上雖是詭辯,但看起來又很有道理。雖不是引經據典,但從實際出發,看起來更實用。

慕容德豐適時出班到:“皇上,臣願前往泰山,代天祭奠。”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