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7章 揹簍 (1 / 2)

竹編手藝的傳承人又稱為篾匠,要想把揹簍編出來,還需要經過多重步驟,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便是破篾。

破篾,就是要把砍好的竹子,剖成小片,變成寬窄薄厚均勻的“篾條”。

破篾要快,讓竹片少丟失水分,保持韌性才好編織。

破篾後,也可將篾條泡入水中減少水分丟失。畢竟篾條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

溫嫻先將竹子鋸成三米左右長的竹筒,左右揹簍可以多編兩個,便把三根竹子全都給鋸開了。

鋸完後,她才想起來把鹽給忘記了。又慌忙在鋸出來的竹筒裡,選了一根出來,鋸出四個小竹筒來。

鋸出來的竹筒不僅能用來裝鹽,還能用來裝其他磨成粉的藥粉。

所以,這幾個竹筒溫嫻都保留了兩個竹節。打算每個竹筒都只在其中一個竹節處,打個直徑大約三厘米的洞。

用來裝鹽的竹筒不必留太大的孔,免得還要費勁兒去找合適的蓋子蓋上。

不過,她現在忙著破篾,打孔的事兒就交給了夏知。至於清洗竹筒,自會有人去做。

破篾得先將鋸出來的竹筒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分出來的大篾條需要剔除內外的竹節,再來均勻細分成食指寬的篾條。

最後,利用大刀,將竹條對剖分開。一根篾條可以開成很多根,可以開成篾青、二黃、三黃等篾片。

但溫嫻想趕時間、趕進度,便只將篾條一分為二,分為篾青和篾黃。

篾青是竹子外側那根帶青色的皮,而篾黃則是竹子內側那根。

篾青韌性強,比篾黃更牢固也更美觀。但為了節約材料,溫嫻打算將兩個搭配著使用。

溫嫻從未獨立編過揹簍,以往都是打下手。

但現在看來,若是編小揹簍,估摸著一根竹子也足夠,還能編成緊湊型、不留空隙那種。

她打算先處理一根竹子的篾條出來看有多少,最後再來決定怎麼編。

等將一根竹子的篾條分出來後,還需要刮青,也就是打磨篾條。

溫嫻先在腿上墊一塊布,再在布上墊一層芭蕉葉。最後將夏知還回來的布條綁在手心上,這才開始小心翼翼打磨篾條。

篾青和篾黃都需要打磨,拿刀打磨掉篾條的稜角,讓它摸起來光滑不傷手,這是保證篾條均勻光滑的關鍵步驟。

將篾條放在腿上,隨後把刀比劃上去輕輕摁住,再抽動篾條,便能快速完成打磨。

一根篾條通常需要三到四次才能完成打磨,正反都需要。所以,算下來,一根篾條需要照此單獨打磨六到八次。

期間,削完竹筷的夏知要過來幫忙,被她拒絕了。

匕首比大刀鋒利不少,換成匕首來,恐怕還沒刮完,篾條就斷了。

不一會兒,江靈靈也拿著半竹筒溫開水遞過來,小心翼翼道:“夫人,喝水。”

自從有了土鍋,夫人都不準大家喝冷水,說是不乾淨,容易生病,只能把水燒開了喝。

眼下她拿過來的竹筒裡裝的,便是早上煮完飯燒的水。在鍋裡放著,這會兒都還有餘溫。每天燒一鍋,省著點能喝一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