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2章 前夕 (1 / 2)

4月27日,在瀝瀝小雨中,風暴號在吊機的輔助下小心翼翼地豎著固定在了新遠二號甲火箭的中央芯級上。

由於火箭和太空梭的體積都極大無法送入總裝大樓,所以這一過程只能公開,外界終於拍攝到了三臺A100引擎的燃燒室。

和常規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相比,A100的燃燒室同樣是巨大的鐘形噴管,但表面有極多凸起看起來很粗糙,同時尾部相比H2M隆起了一大部分,似乎還有可以活動的結構。

“A100工作室會產生巨大的積熱,其中大部分可以集中在噴管上,噴管的外壁上分佈著很多細密的管道,工作時會有液氫流過帶走熱量。

另外一部分熱量就只能透過尾部的展開式散熱板暴露在真空下散熱,一共六面超過100平方米的展開面積,所以對接空間站工作的時候得小心一些防止碰撞。”

作為風暴號的機體總設計師謝廖夫對著科學院的幾名專家淺淺介紹著核部分的佈局,後者頻頻點頭。

現在他們就在發射塔下,被組合體的陰影所遮蔽。

這三臺A100發動機全部經受住了長試車考驗,輻射也集中在噴管後部,所以工作時太空梭裡面還是很安全的。

返回大氣層時自然還是採用滑翔式降落不啟動發動機,但風暴號的降落還是需要特別慎重。

三個噴管在太空中工作後也會沾染上核心堆的輻射,可以透過在進入大氣之前釋放儲存的液氮擴散帶走大部分輻射,剩下小部分剛好能降低到閾值以下。

但相比於正常標準來說還是偏高,所以風暴號的降落地點將是草原上的半封閉機場,落地以後立即對跑道進行泡沫沖洗,同時穿戴防化服的地勤給三個燃燒室套上保護罩,再對整架太空梭進行消洗,至少一個小時後才能讓宇航員出來。

畢竟輻射值是頂著人類承受範圍上限,直接走普通降落流程是一種不負責任,這樣消洗過後就差不多很低了。

所以H2N的降落保養流程比較麻煩,但是所有人都覺得完全可以接受,畢竟它的效能太超前,值得這分對待。

科學院的眾多核科學家更是不斷圍繞A100開展新課題,對其技術奧秘充滿好奇。

只不過A100是新遠獨立開發完成的,所以只能靠猜測去進行內部結構解析。

林炬倒是試圖讓他們簽署技術顧問合同,可惜沒成功,要不然這麼多老人裡肯定有幾個A級,好多都是從一窮二白時代走過來的巨佬,現在都沒離開工作。

謝廖夫和程南開都在瓊州,他們都必須時刻盯著風暴號,後者內部的三臺反應堆可都在執行著呢!

反應堆想要啟動和停止條件都非常苛刻,風暴號的最後設計是終生不更換燃料,整架飛行器和反應堆同時報廢,一啟動就不會停止。

此時三臺反應堆正在低功率執行,發射臺旁邊立著的一套冷卻機構連線著太空梭內部,透過外接方式引出熱量,微型的蒸發塔正在冒出滾滾白煙。

這也是外界立即確認風暴號上面是核發動機的原因,現在國際上都在盯著首架核動力飛行器的表現。

“A100已經成功了,那你們的另一個專案呢?塞式聯合發動機也快了吧?”

91歲的虞院士說話依然清楚,他現在已經退出一線擔任顧問,因為A100的出現又開始對核熱推進開展研究。

他所說的塞式聯合發動機就是NPAE,鈉冷反應堆核熱電離氣尖聯合推進引擎,科學院知道這個專案的存在。

NPAE和A100屬於兩個賽道,技術路線並不相同,一看就是為SSTO單級入軌設計的。

既然A100都製造出來了,NPAE恐怕也不遠了吧?

謝廖夫:“塞式部分正在測試中,SFR實驗堆已經快要建成了,很快就會試執行。”

NPAE的進度對科學院不需要隱瞞,畢竟反應堆的建設所需的原料輸入都是透過華核,進度到哪一步看原料輸出就知道了。

青山基地會先建一個固定的2000MW快中子鈉冷反應堆作為驗證,才會開始試製第一臺NPAE樣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