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42章 YM-12 (1 / 2)

B級基地,原來的一片停車區被嶄新、漆面剛剛風乾的新廠房覆蓋,一個個巨型器件被運件來起吊、安裝。

四院和601所的技術人員目瞪口呆地看著一臺超級巨獸開始組裝成型,整個人都處於極度震驚的狀態中。

這個廠房正在組裝的,是一臺自重三萬噸,12萬噸壓力的液壓模鍛機YM12。

12萬噸液壓模鍛機!

在它之前的世界第一是華國製造的8萬噸液壓模鍛機,再之前是前聯盟47年前製造的7.5萬噸模鍛機,世界上還擁有數萬噸以上模鍛機制造能力的僅有阿美、髪國、露西亞以及華國。

而YM12,直接打破了前人的記錄,使得人類液壓模鍛機的壓力首次突破十萬噸。

YM12地上高度接近40米,地下超過18米,100噸以上的單體零件超過60個,直接創造出了新的歷史記錄。

YM12……YM12是什麼時候立項的?去年10月。

自謝廖夫接下了騰雲工程的發動機以及總體設計後,最大的難題就是機體重量控制。

一架起飛質量200噸、能夠往返天地之間,重複利用100次以上的空天飛機,如何把空重控制在35噸以下?

單從材料上來說勉強足夠,但是對於加工工藝則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求使用難以加工材料製造的機體必須儘可能融為一體以減輕質量,同時保持強度。

這樣的高難度的機體加工有兩個辦法:3D列印或者整體模鍛。

3D列印以目前的技術還不夠,而且對材料上要求比較麻煩,所以合適的方案是用超高壓力的模鍛機加工,又快又能保證強度。

國內的八萬噸液壓模鍛機勉勉強強剛好足夠,但是它的任務太多了,自從2013年投入生產就接到了數不清的任務,計劃都排到兩年後了,根本沒法擠出時間為騰雲服務,就算插隊也得再等一年。

謝廖夫根本等不及,於是試圖用研究院來搞定最理想的10萬噸以上模鍛機,沒想到幾乎沒花多少錢就搞定了設計工作,於是馬上開始安排部件給車間和供應商生產。

為了保證效率,兩架安1250直接從廠家空運部件,恐怖的載荷能力基本解決了所有零部件的運輸問題,到了基地內就很好解決了。

同樣參與進行騰雲工程設計的主力還有航天局和601所的精英設計人員,他們之前一直在自家地盤按照謝廖夫的要求進行機體部分設計,原本以為至少是個四五年的長期工程。

結果在上個月,TP25“廬山”發動機在大漠基地試飛成功,完美達到技術要求,直接嚇了他們一跳,不敢相信這種工作方式“東拼西湊”的發動機竟然真的能穩定執行。

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601所其實還是很有傲氣的,原世界線他們輸掉五代機競爭後把投標的“97方案”改改,用了9個月時間造出來第二種五代戰鬥機FC31“鶻鷹”,這只是他們一個生產聯合體用自己的力量做到的!

所以在得知自己竟然要在騰雲工程中給謝廖夫打下手是很不服氣的,但是在看到TP25的那一刻一切質疑都煙消雲散,只剩仰望神蹟一般的敬仰。

再後來謝廖夫說可以進行機體的部分試製,稱基地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他們還以為會是什麼奇怪的創新路線,結果沒想到是大力出奇跡。

12萬噸液壓模鍛機,加工騰雲的高強度機體綽綽有餘,當然順便加工一下大型船用主軸、超高強度航天器部分等等也是不在話下。

只是,這個玩意造出來只用了五個多月?!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