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讓你造拖拉機,你去造火箭?> 第164章 深空探測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4章 深空探測網 (1 / 2)

為了防止滑動和受力均勻,以及吊裝的時候方便,節點艙的運輸方式是立起來用模具托住弧形底部,而非橫躺。

轉運拖車加上立著的節點艙,整體高度超過14.5米,從地面的視角望去幾乎卡著車間的大門過去的,不過實際上還有不到兩米的距離。

這也決定了轉運的艙段或者火箭殼體不能超過14米,所以即使是處於PPT狀態的新遠四號火箭在加強後也只將直徑最終定在了14米這個數字。

如果只考慮飛機轉運條件和發射場的話,其實這個數字能做到18米,超過N1,成為全世界最粗的火箭。

雖然這個紀錄沒什麼意義……

不過節點艙轉運出來並不是馬上就拉到瓊州發射,新遠三號火箭都還沒譜呢。

它是要移出車間另外找地方存放,不然太佔地方。

雖然B級基地的車間非常大,理論上同時進行兩個14米級艙段加工都沒問題,不過實際上這裡還要製造其他東西,有一個大傢伙擋路太礙事。

但是車間的工人們雖然認為傢伙太大有些礙事,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對這個節點艙的喜愛。

這是全世界直徑最大的艙段,雖然長度只有6米,但內部空間已經高達320立方米,寬闊的嚇人,能當作廣場用了。

軸線上的另外兩個艙段還要誇張,那是14米直徑、長度45米的超級艙段,是整個空間站的核心控制部分。

兩個艙段一個屬於領航艙,裝載被超大型陀螺儀固定的導航裝置,存貯相當的燃油;另一個是與其他航天器對接以及儲存貨物的艙段,也安放了很多裝置。

即使不像XS62那樣空空如也,但可使用空間還是超過三千立方米,兩個就是近七千立方米。

可以想象,現在的所謂第三代、第四代空間站單是連這個軸向艙段都比不過,整個前進號空間站如果劃分到第五代,那這之間的代差就太誇張了,其他航天機構都不知道怎麼追趕。

而且要建設這樣大的空間站還需要一個輔助設施:太空梭。

小了還不行,這種巨型結構需要藉助衍架固定提高強度,單靠對介面承受不住旋轉產生的拉扯,絕對會出問題。

必須要是100噸級的太空梭,現在全世界都沒有在服役的。

NACA雖然重啟了太空梭計劃,但H1的成功讓他們相信小型化才是正確的道路,沒有另開專案或者延續STS計劃,而是選擇直接投資追夢者。

而在大家都相信百噸級太空梭不行時,新遠卻在默默地推進著H2的專案。

6月1日,一架通體灰白的H1型太空梭裝上伊爾62,從B級基地起飛,前往新遠航天發射場。

外界紛紛猜測這是新型號的H1改型,或者是沒有塗隔熱材料的特殊試驗機。

結論也差不多,這是一架專門製造的無人驗證機,用來驗證H2的有關技術。

它的表面之所以變得灰濛濛的,其實是換裝了全新的隔熱瓦。

H2為了能夠降低使用成本,決定使用可以在整個服役生涯裡都不換的隔熱瓦,並且連為一體,徹底斷絕風險。

於是新遠的工程師們給這架H1採用了預計會用在H2上的融合式隔熱層技術,內部非常複雜,不可更換,可以將承受熱量最多的底部進行熱量轉移,使全身的隔熱層均勻消耗,直到完成100次的飛行壽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