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太空發射一個能反光到讓地面看見的人造物體,一直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華國的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就專門為了這個目的在衛星後面製造了一個可以展開的球體,在光線良好的夜晚,僅憑肉眼就能找到它的反光。
19世紀初期,有個髪國人設想往太空中發射一面鏡子,反光就能投射到香榭麗舍大街的街道上。
這個無厘頭的設想在本國被當作一則趣聞,但是聯盟和阿美倒是被勾起了興趣,只不過他們被啟發的設想比那位髪國人要大一些。
阿美國防高階計劃研究局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們希望將一個直徑達到300米重達4800噸的人造月亮發射到近地軌道上,根據美國工程師的計算,人造月亮的亮度將達到真月亮的10倍,足以在夜間為美國人民提供照明。
從技術上來說,人造月亮的難度不大,但是製造成本相當驚人,在當時就要耗費1000億美元。考慮到人造月亮造價太高,同時蘇聯也已經日落西山,軍方最後封存了這個計劃。
但NASA卻看重該計劃的深厚潛力,他們認為人造月亮技術或許可以在未來殖民火星的時候用來改造火星地表溫度,併為太陽能電池提高充電效率,所以接手了人造月亮的後續研究工作。
不過雖然阿美的人造月亮雖然沒能在冷戰時期落地,但聯盟類似的專案卻更進一步,直接發射到太空完成了初步實驗。
聯盟科學家利用僅有5毫米厚的鋁片製造出了一個可摺疊的陽光反射鏡,在軌道上完全展開後,這面反射鏡的直徑達到了20米,能夠提供相當可觀的照明。
然而攜帶反射鏡的衛星雖然成功進入軌道,但卻在再入大氣層的時候不幸燒燬,加上當時聯盟經濟已經瀕臨崩潰,這一專案最終還是不了了之了。
後來露西亞嘗試復活這個計劃,往和平號空間站上打了個小號的反射鏡,展開後直徑25米,地面照射區域的直徑達到了4公里,亮度相當於自然月的滿月狀態。
再之後他們又準備開發能夠使照射區域直徑達到7公里的反射鏡,但這個反射鏡也在展開中撕毀,人造月亮研究就此停止。
那麼蜀川,或者說是蓉城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的人造月亮又是怎麼樣的呢?
葉長思:“這個設想他們也才剛提出來,於是和我們溝通了一下,打算在5000公里軌道高度放置能夠覆蓋3400到6400平方公里面積的反射鏡,也就是直徑在35到45公里,天上的展開直徑500米左右,亮度是月亮光的8倍,正常日光的一半左右。
這樣的光照強度不僅能夠取消戶外照明用電,也可以進行日光發電,每年為蓉城節省至少12億元照明費用。”
林炬:“……”
想象一下天上一個大手電照下來的樣子,林炬就不禁搖搖頭。
“蓉城,那差不多也覆蓋到我們了,那晚上還睡不睡覺了。”
葉長思:“他們也在討論,因為人造月亮有三個問題:
因為是在近地軌道所以人造月亮和衛星一樣時刻執行,需要至少三顆組網才能維持不間斷照明;
軌道太低加上隨時變換角度,需要能夠幾乎一直運轉的機動裝置;
還有就是地面上的生態影響,會不會引發環境災難。”
林炬想了想,前兩個其實都不是問題,直徑500米的反射鏡要費點功夫,但慢慢組裝也能造,機動裝置使用大推力電推就行,最大的麻煩還是生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