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143號機環球飛行時間推遲至12月。”
11月27日的熱搜榜一出,國內外航空愛好者一片哀嚎。
原計劃11月底進行的環球飛行挑戰延期,因為兩架安1250都有活要幹。
B4043號機需要運輸新遠二號甲改的箭體以及H2太空梭,那麼閃電號的發射任務就只能交給B4143號機了。
泉州某大型軍事機場,B4143馱著55米長、最大直徑8米,外表亮閃閃的梭形燃料罐降落,在跑道旁邊伊爾76的背上就是機鼻翹起的閃電號。
安德羅夫和竇平監督著作業人員把閃電號吊在安1250的機背上,又小心地安裝好燃料管。
閃電號的燃料罐是一次性的,大部分用鎂鋁合金製造降低重量,表面被淺淺的凹痕劃分成無數的六邊形塊。
雖說燃料罐沒啥技術含量,但謝廖夫還是認真做了最佳化儘可能降低成本。
梭形燃料罐被設計加註燃料後只能維持16個小時的穩定狀態,要是這段時間沒起飛內部結構就會因為氫導致的金屬脆化不符合安全標準必須廢棄。
這樣的計劃壽命帶來了極致的低成本,也代表著發射準備過程要非常小心,不然就可能報廢一個燃料罐和300噸液氧液氫,後者可貴了。
竇平對不聲不響搞出新花樣的閃電號非常好奇,他也是一週前才知道,然後就趕了過來。
瞭解到這種空中發射方式的第一時間,竇平就決定抄了。
不為別的,便宜。
目前大漠基地的神龍一號甲(SL1A)發射方式有兩種:新遠五號乙或者長征七號這樣的液體火箭發射,以及S2100緊急狀態下的固體火箭發射。
液體火箭發射準備時間太長,固體火箭S2100貴的要死,航天局都不想用,平時根本不捨得用。
而空中發射就太便宜了,基地的研究員自己估算只有液體火箭的30%到50%,而且更加靈活,有機場就行。
比如閃電號就是被安排到泉州,起飛到南部海域發射,燃料罐直接掉進太平洋,落區控制和發射位置隨意挑選。
對於神龍一號甲來說,這就意味著大範圍機動能力,敵人要想打擊除非把所有機場犁一遍,可就算如此,那我要是說載機野戰機場起飛,閣下又如何應對呢?
竇平:“安德羅夫,我覺得軍方應該多訂購幾架運40(安1250的軍隊代號),沒想到你們竟然在這裡復活了MAKS,怪不得當年聯盟支援搞這東西,確實非常好。”
安德羅夫有些疑惑:“西飛不是在研發運35嗎?機背載重也有350噸了,等我們新一批的安1250時間其實也和運35差不了多少,那個經濟多了。”
竇平:“可是我們現在就想要,而且看起來似乎都不需要怎麼改造對嗎,神龍一號甲又造了一架,現在還沒完工修改一下機鼻來得及,明年試射就租你們的飛機?”
“……”
竇平:“還有,你們發展閃電號是為了運輸低G值的航天器,那為什麼不開發載人版本,至少能裝下6個人吧?不是更節省成本嗎?”
“呃,太空旅遊方式現在的新遠五號乙其實挺好的,而且安1250空射也要些準備時間,省下的錢在我們看來必要性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