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62章 伴飛 (1 / 2)

謝廖夫在航發委的露臉次數也不少了,展現過自己非凡的才能和領導能力。

雖然出一個超級天才也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但是很多航天局的人在和謝廖夫相處的時候都莫名有種奇怪的感覺:每次和他相處總有種和同齡人相處的錯覺。

要知道航發委的大部分高階科學家和領導都在50歲以上,而他們交流起來竟然毫無代溝,謝廖夫說話做事的風格也頗有古典風範。

加上這個名字有點中西結合,要不是家庭都是純正的華國人,還以為是個禿頂的聯盟專家在這兒工作呢。

謝廖夫突然又提出聯盟時代的發射方案,讓航發委的領導彷彿也回到了那個年代,宇航技術原始又精緻,充滿暴力感的時代。

佘院士突然想到了什麼,狠狠點頭:

“天問一號的計劃的專案經費是12億,如果我們基於天問一號打造火星著陸探測通用平臺的話,可以降低很多成本,多發射幾個很好,說不定20億元就可以弄三四個,甚至各個天問一號出來了。”

其餘人也思考了一會兒,最後有人說道:

“要想最快最大效率的完成火星基礎環境探測,必須要解決通訊問題,三顆大功率同步軌道通訊衛星,兩三顆資源勘探衛星,最好一次性打過去。”

“還有氣象!火星的塵土中含有豐富的鐵氧化體,一旦颳起風暴就會干擾通訊,要有兩三顆氣象衛星為著陸地點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號安排工作計劃。”

“資源勘探衛星是不是可以緩一緩?火星上水比月球好找多了,重心應該放在地面巡視器上,必須是大型巡視器,跑得快跑得遠,後續燃料合成裝置運到了沒法轉移。”

“……”

眾人你一句我一句,一個完善的火星探測計劃逐漸成形。

等他們說的差不多了,林炬和謝廖夫也說出了新遠能給予的支援:

謝廖夫:“明年我們會發射超大型火星環繞探測器,重量在10噸左右,搭載核反應堆,將在火星軌道提供通訊和導航支援,還有很不錯的光學探測能力,可以利用自身霍爾推進器小幅度機動變軌,差不多1月就能發射。

這是‘星宿’太陽系深空探測網計劃的一部分,火星任務內部命名暫時是:離火。”

佘院士:“……”

其他人:“……”

“謝總,10噸重的大型探測器,你們應該沒有這樣運力的火箭吧?”

謝廖夫:“探測器和動力部分是分開運輸的,探測器包含光學精密器件使用太空梭發射,然後再打上去5噸左右的推進部分,嗯,用新遠五號光桿基礎型就夠了,近地軌道對接之後再去火星,它的速度非常快,4到5個月就能抵達火星,不佔用重型火箭發射場。”

林炬:“離火探測器的很多質量都給了超大功率通訊系統,理想狀況下傳輸頻寬將會達到極高水平。另外,新遠有能力提供大功率RTG同位素核電池,或者把未來設想的月球移動核電車也傳送到火星去,提供大範圍探測能力。

包括火箭,長征七號、新遠二號都是堪用的重型火箭,我們並不缺少發射能力。”

大佬仔細算了算,發現拉上新遠後計劃的規模和質量又能上升不少,心裡也就安定許多。

還有18個月,夠了,攢幾顆衛星和探測器夠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