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機器人好啊,太空中用起來怎麼樣?”
“一般吧,效率肯定沒有多足機器人高,但好處是壽命應該挺長的,高強度活動下最長10年,人形還是有優勢的。”
B級基地,大佬的手在勇士II型的原型機上摸來摸去,時不時扯一下關節試著進行活動幾下。
當航展上勇士I型的一號機進行了展示後,參與了探索者系列機器人的航天局就意識到新遠機器人技術又取得了重大進步。
以勇士一號的流暢程度,絕對有AI的輔助配合與提前演算,單純的一對一訊號同步根本做不到那樣靈活。
於是在林炬回到新遠準備親自監督H2M下線時,航發委幾個人也蹭著專機到B級基地來轉轉。
勇士II型機器人技術上與勇士I型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只是做了特製化處理,是為月球環境工作的驗證機。
在月球上工作的機械經常面臨的問題就是煩人的帶電月塵,而活動關節又無法做到完全密封,很容易因為工作時間的增長逐漸老化,增加故障率。
探索者系列機器人也有這樣的風險,解決方案也只是傳統的那些手段,反正探索者系列的定位就是廉價的消耗品,前期探礦的小蜘蛛,能撐過400個工作日就算勝利。
勇士系列人形機器人雖然也會被詬病效率和靈活性不如異形機器人高,但它的巨大優勢是可以穿戴宇航服。
人體結構的關節活動範圍可遠沒有探索者這類異形機器人那麼大,所以套一個簡易宇航服就能解決月塵問題,極大延長使用壽命。
誤打誤撞提升了可靠性,林炬也是後來才聽工程師們說的。
勇士II之後還會有勇士III、IV,多種多系列的地面工程樣機測試之後才會在傳送正式版去月球。
大佬目光轉向了不遠處吸收了巨量人類運動樣本,正在像個小兒麻痺症患者一樣亂七八糟嘗試走路,卻自己把自己絆倒摔在地上的勇士I型。
這玩意,其實軍方的興趣比航天局更濃厚。
現代戰爭已經更新迭代了N個版本,戰壕拉線對射、裝甲叢集衝鋒、炮火覆蓋等經典陸軍戰術已經逐漸被各種高科技武器所剋制,只剩下最後一座堡壘:城市巷戰。
例如海外維和任務營救難民,位置都在內部跟迷宮一樣的貧民窟裡,武裝分子混雜在其中根本無法確認,稍不注意還會有炸彈背心和童子軍襲擊。
常用的無人機、巡飛彈為了避免誤傷只能限制使用,坦克和裝甲車靈活度不夠,主要推進還是要靠步兵。
科技是日新月異,但肉體還是肉體,一百萬年前石斧能殺死的肉體,現在依然無法抵抗。
不管是多麼精良的軍隊,一旦陷入巷戰,交換比也是極其沉重的。
現在能用的機器人多是履帶式或者微型無人機,有點作用但戰術效果也有缺點,靈活度還是不夠,跟不上步兵機動速度,侷限性也不小。
人形機器人就不一樣了,完全可以當作是不死戰友為你趟雷,偽裝成真人吸引火力,還可以很方便的補充武器彈藥。
他將勇士系列的潛在軍事用途將給林炬,後者思考了一會兒搖了搖頭:
“勇士系列是AI自主控制的,在前線作戰中如果失去聯網,那麼就意味著把生命的剝奪全力交給AI,到底是福是禍、影響有多大不好說;
其實最好的還是機械外骨骼,但是地球上使用的麻煩太多了。”
大佬:“你們也在研究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