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2章 合作 (1 / 2)

“對了林炬,對於月表的開發,新遠公司有計劃嗎?”

“唔……您指的是哪方面?”

佘院士想了想,指了指腳下:

“資源啊,我看新遠三號的基礎構型就是三級,肯定是為月球和火星登陸而生的,這麼大的運力,除了把更多人送上去,肯定也要想辦法把東西從月球上帶回來吧?”

林炬:“資源開發嗎?確實有一點想法,畢竟月球旅遊賺錢可能有點困難,不過現在還沒找到有價值的目標。”

說到月球採礦,就不得不提勤勞的探索者一號了。

這個大蜘蛛在月表已經累計行走了17公里,探測了近10平方公里內的區域,愣是一點有價值的礦藏都沒找到。

至少在它的鑽探深度裡,一點富礦都沒有,探索者專案的地面團隊都要瘋了。

唯一有價值的只有氦三,但是這玩意現在也用不了啊!

所以現在團隊在籌劃繼續發射探索者,最好用新遠二號發射三個重達5.8噸的著陸器,分別攜帶2個探索者機器人,分三個地點進行探測,最好11月就發。

但是這個計劃又被推遲了,因為程南開在積極推動280W大核電池,核基地已經有部分進入實用化可以生產了,預計11月內就能生產出來,打算12月再進行探索者後續任務。

新探索者將搭載四塊280W核電池,不靠太陽能板都能持續輸出1120W電力,足夠維持節能模式下的活動,而且還能減重40公斤。

但新探索者的質量還會增加到450公斤,機器人結構減重到了115公斤,可以攜帶的科研載荷增加到了135公斤,探索者一號才50公斤裝置呢。

這樣的新探索者就可以在月表不間斷工作,不像探索者一號……它已經四次給玉兔二號清灰了。

探索者一號都快成專職保姆了,因為它給玉兔二號進行清潔,使後者的有效工作時間都延長了20%。

五院簡直對探索者的靈活機器手羨慕死了,可惜難點不是製造而是AI控制,他們也沒辦法做到如此靈活的控制。

探索者團隊打算,在第二批探索者兩個月後也沒有找到礦藏後就發射第三批、第四批,最多30個探索者2型機器人,就不信在艾特肯盆地找不到大礦。

當林炬把探索者後續計劃說出來,佘院士沉默了。

“你們打算花多少錢在這上面?”

林炬想了想:“額,探索者二比一號要貴一些,不過我們打算量產12只,差不多一隻的成本在一千多萬吧,加上著陸器,帶兩個探索者一起的價格差不多四萬?”

四千萬?你不說我還以為是四個億!

佘院士很想吐槽,不過轉而一想量產起來確實很能壓低成本,航天局也試過,六院透過量產YF130建立工業流水線,成本巨降72%,已經成為內部的學習範本了。

在大規模計劃面前,工業量產確實便宜多了。

林炬還沒說新遠二號的發射成本,這個得保密,一次送6個大蜘蛛所有成本加一起也不過2億,很便宜很便宜了。

佘院士原本打算說其他的,現在卻轉而問道: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