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京之間也有一些小插曲,有眾多單位和個人都對林炬進行了邀請,但他都以公司日程繁忙推掉了。
新遠宇航當然繁忙,雖然開展的計劃不少,但不到四百人的規模註定研發力量有限,主要還是傾斜在新遠二號火箭和H1太空梭上。
畢竟是系統的任務,完不成後果是很嚴重的。
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位於京城HD區,前身507所。
從92年載人航天工程啟動,截至到現在,一共有10名航天員曾上過太空,整個航天員隊伍也還不到30人。
但新遠的三人組以及阿伯航天局即將加入的10人組一下就將整體數字增加了近一半,訓練中心也還是有點壓力的。
畢竟新遠三人組兩個是普通人,其中一個還是老頭,阿伯雖然送來的是飛行員,但語言也有點麻煩。
由於提前通知的時間很短,林炬來的時候沒什麼特別的歡迎儀式,倒也正中他下懷。
不過看到領頭的稍矮一些的人,林炬一下激動上前:
“李偉先生,沒想到您也在這裡!”
“哈哈,林董事長說笑了,我現在也是預備役,如果祖國需要隨時可以出征!”
李偉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華國人,開創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新時代,影響了不知道多少年輕人。
作為優秀飛行員出身的職業航天員,李偉依然保持著軍人特質,雖然個子不高,但站在那裡就給人一眾剛毅的氣質。
但林炬卻在聽了他的話後暗暗感到惋惜,即使到他穿越前李偉也沒能重返太空。
有人說是他那次上天受了不可逆轉的創傷,也有說是因為李偉作為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已經成為一種精神象徵,不能承受任何風險。
林炬覺得多半是後者,創傷不太可能,要是真有那麼嚴重當年就不會完完整整地回到地面。
國家肯定也不希望冒任何風險,要是真的讓第一名航天員因航天出現意外,絕對是了不得的重大事故。
想到這裡他也只能安慰似的祝福道:
“李隊長,您的身體還很好,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一定還有機會能夠進入太空的。”
“那就呈林總吉言了哈哈,不過機會還是讓給新同志比較好。”
“以老帶新不是我們的傳統嗎,誰能比您資歷老?”
聽著林炬如此說法,李偉的眼中也出現了期待的光芒,不過很快消失,轉而帶著林炬參觀訓練中心。
雖然載人航天任務90年代才正式開始,但早在60年代國家就曾組織過載人航天工程,還訓練了第一批航天員,可惜最後因為技術和資金終止。
訓練中心裡也有林炬眼熟的裝置,比如大型離心機來模擬高過載,林炬就在這裡看到了鄧磊、周瑞、趙曉文三人,趙曉文已經第一個進入了離心機。
“林總x2!”
周瑞和鄧磊見到林炬都打招呼,同時還向李偉敬禮。
“林先生,兩位載荷專家訓練的G值不會超過5G,這是根據你們太空梭技術引數所設定的,這也是他們短時間訓練的極限水平。
不過鄧磊同志身體素質很好,我們就自作主張給他提到了專業水平。”
林炬點點頭,鄧磊作為特級飛行員多點過載自然毫無問題,不過他發現李偉一來鄧磊整個人都變得有些侷促,似乎都有些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