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22章 試爆 (1 / 2)

在曙光、天幕計劃都開局順利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後,雄心勃勃的火星計劃就成了航天人追逐的下一個目標,立即開始了對之前“天問”系列計劃的擴充。

之前的天問一號到四號四個火星車依然不變,並且已經規劃好了搭載的科學載荷已經進入製造階段,有著很充裕的時間。

然後在最近的一次例會上,有人提出了開展天問二五號任務。

這個任務的提出分別基於三項已經有眉目的技術:人形機器人、全自動燃料合成系統、以及“九章”號飛船。

首先是在冰天雪地裡為月球做驗證的十幾臺模組化自走裝置,他們在程式設定下儘可能模擬月球工況,甚至需要定期被灑上模擬的月塵,全方位地進行驗證工作。

到現在為止試驗都非常成功,所有裝置工作良好,氫氧、甲烷合成量也完全達標。

而這套系統只需要一點點細微的改進就能在火星上工作,所以也可以算是火星基地建設的進度增加了一點。

然後一直偷偷摸摸在月球上活動的“14”機器人,實際上在決定曙光三號飛船上它時地面是有些擔心的。

畢竟“14”的實質就是改造的二號機器人套個簡陋的宇航服,臨時拼湊出來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然而它至今都還在月球上活蹦亂跳,積極地進行著探索。

14現在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阿爾忒彌斯二號墜毀地點的溶洞資訊,和一臺探索者一起進行著考察,後者經過了它的改裝可以用其搭載的同位素電池為自己充電,已經探索了長度十幾公里、最深150米的溶洞,發回了很多珍貴的資料。

既然趕鴨子上架的14都能夠工作地這麼好,相比月球更加“溫和”的火星上是不是就能夠更大規模地使用機器人呢?

所以五號任務就是將10臺以上機器人和至少50噸重,包含了燃料製取3D列印等多種功能的裝置送到火星表面,實現讓機器人在漫長的幾年裡建設火星前哨和積攢物資,減小載人探索的準備工作。

運載工具都考慮好了,就用XH40,但把最大起飛質量也限制在200噸,這樣在其他設計不變的情況下依然能有60噸上下行運力,足夠裝下所需的裝置和機器人。

這剛好可以被新遠四號火箭打到火星去並且安全降落,還能有一次攜帶一點點載荷的再入軌能力,未來登陸火星的飛船如果出現故障,這艘飛船在新增燃料後還能繼續把人送上去。

天問五號計劃是能夠在視窗期之前完成準備的,所需要的要麼是已經有的,要麼是馬上搞定的,可行性很不小。

但這也意味著任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還有就是風險問題。

現在國內可還沒進行過一次成功的火星任務呢,壓根就沒有探測器摸到火星軌道過,一上來就玩這麼大,失敗了怎麼辦?

航發委現在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如果要執行,那麼五號計劃就得馬上開始準備才來得及,拖一拖就超視窗期了,需要儘快做出決定。

佘院士的內心還是反對意見佔了上風,五號任務的提出已經說明航發委內部很多人已經產生了“大幹快上”“一步登天”的思想,這種思潮佔上風的後果他很清楚,壓一壓不是壞事。

而且現在自家已經足夠領先,在他看來沒有必要去趕這一次,2020年不還有一次視窗期麼!

第三次視窗期2022距離現在都才5年呢,華國航天在登月五年後實現登火已經夠快了,他相信阿美至少需要10年時間。

至於林炬的意見他想都不用想,航發委的那些激進派只是放出風聲他就飛了過來,態度已經相當明顯了。

或許是因為騰雲工程在謝廖夫許諾期限內首飛成功,佘院士感覺“老航天”以後將越來越少了。

……

江戶。

IAEA專家組下榻的酒店外傳來了嘈雜的聲音,正在吃早餐的托馬爾索夫掀開窗簾,就看到一大群人正舉著宣傳牌從馬路上走過。

他們喊的內容以及標語托馬爾索夫都無法辨認不清楚,但他勉強能夠看到人群最前方大宣傳牌上的圖畫,上面似乎畫了一架飛機,然後又有個紅色的大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