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附近的區域已經全部禁空,所以騰雲在不到一萬米高度就突破了音速,整個城市都能聽到來自天上的巨大動靜,然後看到一條正在不斷延伸的白色尾跡。
極致的高超音速氣動設計讓騰雲加速非常快,伴飛的殲20B還沒來得及多拍幾張照片就不得不開啟加力才能跟上它。
然而這也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分鐘,到了2.5萬米以上後騰雲就開始往渦輪泵裡注入自身攜帶的氧氣,使得發動機的渦噴部分一直工作在最大效率區間並且強力降溫,動力完全沒有因為高度的增加而有任何衰減。
在地面機場旁邊的媒體攝影師顯然沒怎麼去過航展,缺少飛機跟拍經驗的他們幾次都跟丟了飛機,再幾分鐘後就只能看到天邊一個黯淡的小亮點,像是湛藍背景中的掉漆點。
只有天空中依然在傳來震耳欲聾的空爆聲,雪鵠當初還有過超音速靜音設計,但騰雲就沒這個必要,所以它的聲音特徵極其狂躁。
騰雲大致航向是向東南斜指著赤道,這讓錯過了之前雪鵠飛行的南方民眾也有幸感受到了高超音速飛行的震感,並且更加強烈。
早就到位的遠望三號測量船更是翹首以盼,他們在十分鐘就接到了騰雲已經起飛的訊號,雷達也已經發現了目標,但很多船員都等著聽一聽聲音呢。
終於在大概起飛十六分鐘後,騰雲已經飛過了他們的頭頂,此時高度已經接近72公里,是渦扇模式工作的最後區間了。
一望無際的海天之中忽然泛起霹靂般的雷鳴聲,像是鞭炮那般連綿不絕,足足三分鐘後才完全消失,動靜完全不遜色於火箭發射現場,只是到他們這裡已經削弱了很多,船體上已經感受不到明顯震動了。
不過與地面上的暴躁不同,常立海反而有種自己坐在模擬艙的錯覺,因為機艙內的安靜遠沒有想象地那麼誇張。
或許是擔憂10臺發動機帶來的震動耦合問題,謝廖夫特意在緩震上下足了功夫,在大氣超音速飛行時反而異樣地安靜,雖然依舊不小,但已經與火箭的特性相去甚遠。
不過這個過程只有約半小時,現在時間已經快要到了。
常立海稍稍活動身體讓自己更貼合卸荷椅,在無線電中確認:
&n/s,高度74900;
30秒後將進入氣尖飛行狀態,做好準備!”
“明白!(!!)”
常立海按下了工作模式切換的電鈕,然後稍稍向後拉舵,直到按下的電鈕亮起了紅光。
這代表著手動確認仰角做好入軌準備,接下來的入軌過程交給計算機,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會使用手動。
而那絕對是最糟糕的情況之一,無論手動入軌還是返回都說明一切電子裝置都已經完蛋,駕駛員能依靠的除了原始的機械液壓操縱系統以外,就只有一臺機械導航儀以及副機長的肉眼觀察,難度僅次於加加林。
計算機界入之後常立海的手就離開了方向舵,後者同時緩慢地向前收起。
幾秒鐘後,10臺發動機的渦扇部分同時斷開動力,原來的加速感戛然而止,整個機艙內變得前所未有地安靜,除了輕微的機體振動透過隔音棉傳進來外就只剩空調的呼呼的吹氣聲。
但四名宇航員都立即開始緊繃肌肉,準備承受接下來的加速度。
感覺像過了一分鐘,實際15秒後,液氧率先透過管路泵入氣尖燃燒室,然後才是甲烷,並且因為收斂起的噴管高溫自然點火。
火箭發動機的推力立即讓宇航員們感受到了傳統的加速感,但相比火箭依然溫柔得多,即使最高時也不會超過2.5G,任何能乘坐民航客機的普通人都能承受,對於全套裝備的宇航員來說更是輕鬆無比。
常立海把視線放到左側的天空上,下方已經變成了一片深藍,同時摻雜著幾朵巨大的氣旋,忽略它們以後和正常飛行的海洋幾乎沒太大區別。
只有天空與之前不同,它現在已經無限趨近於黑色,剛剛還是深藍的下半層看過正在散發著柔和的乳白色光芒,掩蓋了星星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