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淝,EAST綜合實驗室。
艾銓匆匆從一處不顯眼的建築前走過,而那裡面就是全國甚至全世界最先進的託卡馬克核聚變裝置:EAST。
核科學院來的這些搞蘑菇的科學家也都基本瞭解了EAST的進度,在驚歎於當地團隊的想象力同時,也不禁為之嘆氣。
思路上EAST有很多個創新點,並且在理論上都高度可行,讓人得以窺見可控核聚變的曙光。
然而在材料與控制技術上的短板卻成為了最大障礙,全世界當前都沒有滿足要求的條件,所以EAST只能等。
等超導、強磁、鐳射、材料等多個方面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然後一點點地增加點火時間,直到有一天能夠穩定對外輸出可觀的能量。
這些基礎科學領域的難題註定需要漫長時間去等待,預測的2050年試驗成功重要前提是其他方面的研究跟上,否則依然是一紙空談。
相比之下倒是超級氫彈專案於進展迅速,已經徹底完成了最終的4種方案選擇。
對於最具備可行性的1號方案,更是從西北運來了一些液氘與液態氦3樣本,就在這裡製造實驗機。
最終4個實驗裝置都將被送上月球,放在帶嚶的那顆試爆核彈周圍,以氫彈為扳機,試圖透過特殊構型引起氦3參與的核聚變。
4號到1號方案的反應利用率設計分別在0.85%到2.2%之間,但只要反應率超過1%的三號方案成功,上面就願意以其為基礎設計億噸當量級氫彈。
這與氦3的極限反應利用率遠遠無法相比,但已經能夠讓人心滿意足,實際上艾銓對虞民親自操刀的4號方案都十分忐忑,能不能點燃氦3都是個大問題。
虞民精力有限,只提出了最為保守的4號方案,他主導的是2號方案,EAST團隊分別負責的是1號和3號方案。
但實際上哪個方案組都沒有較多信心,均做好了放棄或者等待後續試驗的準備。
心事重重的艾銓如往常一樣推開辦公區大門,然後發現今天的氣氛不太一樣。
沒有那種緊張的沉默和腳步匆匆,也沒有一群人嚴肅地圍繞黑板爭論不停、粉筆頭滿地都是。
符明東看上去振奮無比,正用力使勁抖動手上的資料。
旁邊的虞民坐在輪椅上也滿是笑意,其餘人也大多如此,像是碰見了什麼大好事。
“艾主任,快,來看看好訊息!”
符明東喜氣洋洋地徑直走了過來,戳著一沓A4紙。
“高手在民間啊,想不到有一天,我們這些搞前沿物理的居然也要從市場中獲益!”
“什麼情況?”
艾銓嘀咕著接過資料,發現居然是一份供應商提供的裝置技術參數列,最上方的XAP字母與上下分隔的扁平X形標誌很顯眼,他經常看到這個標誌。
下面沒有具體的裝置型號,只寫明瞭兩種技術:
150T(特斯拉,磁場強度單位)以上超強人造磁場及精確控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