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誒,你看天上。”
文昌,發射場海灘聚集的人群忽然被天上的動靜所吸引,抬起頭紛紛往天空看去。
在他們頭頂的蒼穹上,有一朵微弱的暗色光點正在緩慢移動,在其周圍有著像泡泡一樣的擴散雲。
經常看火箭發射的老遊客們對此再熟悉不過,顯然又是前往太空的飛行器。
從其沒有撕裂般的爆響判斷,應該不是空天飛機。
“是一枚小火箭,今天沒看到有其他發射任務啊。”
“硒昌、還是九泉,還是幷州的?跨度有幾千公里嗎?不至於吧?”
有經驗的航天的發燒友已經產生了疑惑,如果是內陸發射的小火箭,飛行跨度基本在500公里左右,瓊州應該是看不到的。
只有空天飛機這類爬升較為緩慢的飛行器,才需要動輒幾千公里的跨度,內陸起飛,直到離開南海邊界才會進入太空。
不過騰雲系列10臺發動機轟隆隆的聲音是無法掩蓋的,這枚未知“火箭”就顯得很不正常。
但他們的疑惑並未持續太久,這並不值得過多關心,反而等下文昌將會執行的發射任務才令人感興趣。
今天的四個發射工位全部被佔滿,且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中連續執行發射任務。
不是新遠三號那樣的巨型火箭,也不是太空梭,而是採用落後的肼類燃料、起飛質量不到200噸的中小型火箭。
但就是這樣四枚小火箭,卻同樣引來了巨大熱度,海灘上聚集的人數堪比登月。
更離奇的是觀眾人群中湧入了大量的外國面孔,佔比也是高到前所未有,不少人的手中都還拿著攝像機。
這一切都要歸根於那四枚小型火箭的名字:東風5。
當發射時間臨近發射塔的保護門展開,它那暗綠色的3.35米彈體顯露無疑,鈍形頂部與正常火箭尖尖的樣子完全不同。
在第一枚東風5露面的那一刻,人群立刻沸騰起來,發出接連的歡呼。
四枚東風5,四顆1500萬噸當量單彈頭,兩彈合一,覆蓋範圍近12000公里,如果四枚鎖定同一目標,可以抹去地球上任何一座超級城市,輕鬆造成數百萬人的傷亡。
就是這樣的戰略重器,一改之前的神秘形象,正在瓊州的公開發射場準備升空。
無論是出於什麼理由,四組特殊的組合都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周圍的雷達站也高度警戒。
……
林炬:“你說,現在全世界的反導系統是不是都進入了最高警戒?”
盧建飛:“至少我們的反導系統也肯定這樣做了,這把達摩克里斯之劍亮出來,就算是拿去切西瓜也讓人膽顫三分。”
兩人對話過後,臉上不約而同地浮現出神秘笑容。
第三次爆破計劃因為只需要國內提供氫彈,所以程式就簡單很多,甚至簡化到了一個誇張的地步:
在研究運送方式時,當即就有人提出,東風5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那些老舊的大當量核彈頭,既然彈頭不要了,老舊的東風5就只有拆解退役的命令,其維護性和生存性都遠不如新服役的型號。
為了最大程度廢物利用,直接以其作為載具將核彈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