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
現在的世界上一共有4個國家,擁有6座引力波天文臺。
阿美在華盛頓州擁有兩座雙臂長度分別為4千米和2千米的的天文臺(LHO),華盛頓州一臺雙臂長度4千米的天文臺(LLO。
它們都是LIGO探測系統的一部分,也是迄今為止最先進,最靈敏的引力波探測裝置,並且一直在進行升級,到現在為止鐳射功率已經提升20倍,,靈敏度比初始版增強10倍。
然後就是位於意帶利比薩的VIRGIN(處女座)天文臺,雙臂長度3千米,去年8月正式加入LIGO系統,共同探測引力波,靈敏度也與阿美的三座相當。
最後是德國的GEO600天文臺,其雙臂長度僅有600米,雖然2002年就投入執行,但靈敏度不高且故障頻發,科學價值極其有限。
除了它們以外,島國曾在2000年就啟用了TAMA300引力波探測器,但其在2015年LIGO探測到引力波後停用,改造為其他用途試驗檯。
島國政府也在2010年啟動了神岡引力波探測器(KAGRA)的建造計劃,但還未完工,預計2020年投入使用。
界定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效能的指標很多很複雜,但最明顯最大就是雙臂長度,也就是鐳射測量的干涉臂長度,越長意味著越容易感知到微弱的空間波動,對整個系統的要求也就越大。
六盤水天文臺的臂長僅有1200米,僅僅比墊底的GEO好一些,但得益於基地高超的鐳射技術,採用多次反射方案提高靈敏度,極限情況下有可能探測到微赫茲到毫赫茲級別的引力波。
引力波通常分為超低頻、低頻、中頻、高頻、超高頻,產生的原因不同頻率也就不同,目前人類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僅僅侷限於低頻與中頻之間。
超低和超高頻率的引力波都極難探測到,只有未來另闢蹊徑,以天基模式運營的“天琴”有可能發現,地面環境想要繼續提高實在是太困難了。
路群並不心急,他現在正和自己的團隊以及天文學會引力波協會的人一起,專心地除錯著六盤水天文臺。
引力波天文臺並不是建成就能使用,和其他大型設施一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不斷校準除錯,短則幾個月到一年,多則幾年都有可能。
等六盤水天文臺開始傾聽宇宙的聲音時,第一顆“天琴”衛星應該差不多也升空了。
“呼……”
現在已經是晚上21點半,又加了個晚班的路群伸個懶腰,然後毫不留情地開始趕人:
“都走了都走了,身體最重要,明天再來吧!”
其他上百名學者和工作人員也陸陸續續開始收拾東西,隨著一盞盞燈陸續關閉,天文臺內部迅速暗了下來。
路群跟著人群一起走出門,就在找車的時候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葉長思?他這麼晚怎麼會打電話?
“喂?我……”
還沒等他話說完,另一邊就響起了葉長思不含感情的嚴肅聲音:
“我是葉長思,路群,你現在還在不在六盤水天文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