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儒俠英豪> 第九十五章(終章):問天下誰是英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五章(終章):問天下誰是英豪 (3 / 3)

朱棣聞言,也是一愣,於是對著眼前的方凌燕問到“你們為何要刺殺於朕?”

“哼,為何,你還記得方孝孺嗎?你還記得景清、鐵鉉、盛庸嗎?他們都是被你殘忍殺害的,你為了一己私利,奪取皇位,殘害天下蒼生,不該受死嗎?”

“原來是你們……也罷,要殺就殺,朕如果皺一下眉頭,就不配做大明天子。

“且慢,且再聽貧僧一言。”徐英面向方凌燕,又轉向方凌月,開始侃侃而論。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一將功成萬骨枯。楚武王熊通殺侄奪位,開疆拓土,使楚國國力大幅提升;唐太宗李世民弒兄奪位,平定四方,造就貞觀之治;元世祖忽必烈奪兄之位,建立大哉乾元。

成敗興衰,自有天意,故不能因一舉而偏廢。今上雖有靖難之事,然能勵精圖治,北卻殘元,安定黎庶,實屬難能可貴。況今天下,人心安定,一旦天子蒙塵,九州震動,受苦受難的還是黎民百姓,前人已造之孽,千萬莫要讓今人後人再受。

風一程、水一程,彼時之人自有彼時之運,今日之水,怎可解往日止渴,幾位都是當世英豪,亦當有大胸襟,若能放下仇恨,必能收穫善根,於己於國,皆為上上之福,望思之。”

這一席話,從國家大義、黎民百姓出發,不得不讓方凌燕等人陷入沉思,今天要殺了朱棣到底是對還是錯。

朱棣也大受震動,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沒想到,自己的一生,就被這和尚定論了。

徐英又繼續道“兩位施主今日只為殺人復仇而已,若是還不能釋懷,就請將仇怨都歸於貧僧,貧僧願以一死求得二位放下刀劍、立地成佛,求得列位放下仇怨、握手言和。”

方凌月聞言,猶不甘心,抓起李如風的劍便朝徐英刺過來。

徐英也不躲閃,雙手合十,面帶微笑、坦然受死。

方凌月心中一緊,劍至徐英胸口,還是停住了,隨後手一軟,劍掉在了地上,她也撇過臉,閉上眼睛,曾經的痛苦記憶已經模糊了視線。

徐英微微一笑,又緩緩轉身,看向朱棣道:“陛下是英明之主,當知人心之重。這位施主既不願傷了貧僧,即是不願再與陛下為敵。貧僧能僥倖留下一條性命,已是佛祖眷顧,但貧僧不敢苟活,情願一死化解干戈,也懇請陛下放過此二人,如此,天下臣民必感念陛下寬懷之德。”說完,竟抽出一把匕首刺進自己胸膛。

徐英大師以一把匕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其所說所為,卻感染了很多人。

朱棣畢竟是一代雄主,此時也就坡下驢,命人撤開包圍,放了四人離去,並派人將徐英好生安葬。

只是,李如風卻沒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由於傷勢過重,失血過多,他只能長眠在一處不知名的土丘上。

方凌燕手握李如風交給她的“惠”字佛珠,若有所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下本就非一人之天下,既是天下人之天下,應由天下人共治之。”

此後,方凌燕心境大變。她選擇了一個人偷偷離開,她要去看看,這個天下,到底是不是真如徐英大師所說的那樣太平無事,她要親眼去驗證,自己沒能殺掉的那個人是不是真的可以不殺,在此之前,她不想裹足於兒女私情,或許哪天看清楚了再回來罷。

兩天後,朱棣接到報告,經過清算,有五車從多雲山上運下來的金銀財寶不見了,同時消失的還有十多名巡檢弓兵,經查,那些巡檢弓兵都是白蓮教徒,他龍顏大怒,命慧成大力搜查,偵破此案,追回寶藏。

方凌燕的不辭而別,讓馮延朗不知所措,他到處追尋,卻始終沒能與方凌燕見上一面,他不明白,方凌燕為何不願再見自己,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默唸著“千里同風去,與君燕雙飛”,而今孤身一人,他的燕又在哪裡,於是終日混跡街頭,一邊借酒澆愁、一邊苦練武功。

方凌月則找到景雲鵬,一起回到南天竹舍,一邊修習武功、重振儒門,一邊尋找姐姐方凌燕。

四年後,唐賽兒嫁給了林三,隨後不久,林三在一次組織教內活動時被官軍殺害。

又不到一年,唐賽兒在山東統率教眾數萬人起事,攻擊官府,一時聲威大躁,但是不到一個月便被官軍平定,唐賽兒不知所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