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杭為自己重生後選擇的第一個賺錢方式,是文學。
文學,幾十年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已經是一個陌生到有些陳腐的詞彙。
正經人誰搞文學啊!
這年代,卻還不算過時。
選擇的原因。
就蘇杭自身的情況來說,主要是門檻低,有紙筆足矣。
另外,蘇杭也有基礎。
每一個從小愛讀閒書的少年,大概都不會缺少作家夢。
蘇杭也一樣。
曾經上學的時候,幻想過,但覺得這件事太高不可攀。
待到輟學了,步入社會,千禧年之後有一陣,青春文學大爆發,看著同樣是早早輟學的年輕人一本書就能賺上百萬,為此引來一些專家苦口婆心地幫著分析少年人乍獲如此鉅款該怎麼花,蘇杭難免羨慕。
於是開寫。
那時候才二十啷噹歲,精力旺盛,心態也在,憑藉少年時的積累,斷斷續續地寫,雖然沒搞出什麼名堂,但也陸續發表了幾篇,賺到不少零花。
然後就是現在。
回到1995年,蘇杭還發現自己多了兩大優勢。
兩世為人的閱歷。
以及,銳化記憶所帶來的足夠博識。
博聞強記,這是很多優秀作家都具備的一個特點,因為只有腦子裡能拿出足夠多的東西,才能在大幅度刪減組合後,依舊寫出好的文章。
蘇杭也算有親身體會。
通常,精心準備的十分素材,能用到文章裡的,只有兩三分。
道理延伸,若是隻有兩三分的積累,再次壓縮之下,肯定是寫出不好東西的。
蘇杭大致判斷,現在的自己,對比曾經偶爾寫東西時的狀態,已經不只是十分的積累,十二分都是少說。
外在方面。
這也是一個挺適合搞一搞文學的時代。
因為時代的限制,書報雜誌還是一種很重要的娛樂方式。又因為時代的開放,千禧年前後,又可謂書報雜誌的一次市場化大爆發,雖然很多的因循守舊在浪潮中被淘汰,卻也冒出了一大批銷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精品。
蘇杭印象最深的當然還是青春文學。
曾經的時間線上,青春文學的概念是在2000年之後才明確提出,起點是早幾年《萌芽》雜誌的新概念作文大賽。
這場持續多年的熱鬧賽事不僅讓一本月度銷量只有萬餘幾乎要無以為繼的雜誌起死回生,最高銷量一度突破50萬大關,還造就了一大批名利雙收的青年作家,甚至很多年後,作家還進化成了導演,繼續名利雙收。
1995年的現在,青春文學還處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