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回檔之1995> 第066章:就是極限了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66章:就是極限了嗎 (1 / 5)

第二天是8月29日。

星期二。

當很多人以為《青年日報》上關於‘參商’的報道足夠討論幾天時,中原省的另外一份報紙,《文藝導報》,再次刊發了關於某個少年作家的文章:《參商談人生,我們應該‘不虛度’》。

相比《青年日報》上近乎‘震驚體’的浮誇,這次的文章,只看標題就有一定的深度。

鍾長林也確實是放手一搏,為了推介某個少年,基本上動用了這些年積累的所有媒體人脈。

另外,文章的內容,則是摘取《青年日報》記者劉域對蘇杭的採訪,鍾長林確實覺得一次性發表太過浪費,要來了素材,計劃拆分後零碎放出。

再說《文藝導報》,聽名字挺偏,發行量卻也有7萬。

而且,因為側重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內容,相比閱讀群體廣泛的《青年日報》,《文藝導報》主要面向對文學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因此,對於協助擴散‘參商’的影響,效果同樣強力。

緊接著,依舊沒完。

八月的最後兩天,中原省的另外兩份報紙上,也接連出現了與‘參商’有關的文章,一個標題是《從‘林清和許白’看來自小城的少年作家》,一個標題是《淺談‘參商’的行文風格》。

然而,連續四天,四篇文章,卻依舊只是鋪墊。

如此到9月1日。

最新一期《青旭》發行的日子,鍾長林也砸下了一枚更加重量級的輿論炸彈。

這一天,發行量達到53萬份的《中原日報》,文化版頭條,醒目的加黑標題:《預付十萬,圓夢少年——少年作家參商小說合集即將出版!》

這世上許多事情,一旦和金錢聯絡起來,都難免俗氣。

然而,如果這個數字大到一定程度,比如,10萬元,按照這年代很多普通人的薪資標準,30年才能賺到的一筆鉅款,那麼,事情就不那麼俗氣了,只剩下奪人眼球。

本就已經連續幾天在不同報紙不同版面反覆出現,當下,‘預付十萬’的新聞一出,‘參商’這個名字,迅速突破了文學圈子,開始向整個社會蔓延,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誰是參商?

哦,一個少年作家。

對方做了什麼?

哇,一個月發表了9篇文章。

十萬是怎麼回事?

嘖,一家叫博藝的出版社,為了能夠與那位少年作家達成合作,竟然預付了對方10萬元鉅款。

十萬有多少?

你一個月300的工資,要幹30年,才能賺到這麼多!

人家還只是預付!

那麼,問題又來了,參商為什麼能夠一個月發表9篇文章,博藝為什麼肯預付對方10萬元鉅款?

顯然啊,參商文章寫的好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