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了事情似乎超出了可控範圍,連兄長都是這般嚴肅,劉郃懾於兄長的威望,不得不點頭應了下來。
或許,事情並沒有他所想的那般艱難吧。
劉郃不得不在心裡暗暗自我安慰著。
次日早朝之時,遵祖制,皇后竇妙被正式尊為太后,暫代臨朝之責。
竇妙雖然貴為太后,位高權重,可終究是個女流之輩,讓她處理繁雜的朝廷大事,著實為難。
不得已,竇妙只好請她的父親竇武相助,並依仗那些中常侍,才算是暫時穩定住了朝堂的局面。
首要的一個大問題,便是新帝的人選。
這下子,各方勢力開始極力推舉對自己有利的人選了。
其中,更是有人提及到了渤海王劉悝。
即便是有過謀逆的前科,可劉悝與陛下的關係最近,弟承兄位,也不是沒有過。
如果由劉悝來繼位,也不是完全說不通。
卻奈何,那個被誣謀逆的罪名,便是劉悝最大的障礙,讓他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對。
當然,這裡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對於這些老油條而言,一個成年,有手段的新帝,怎比得了一個能夠控制住的新帝來的讓人舒服呢?
瞧著諸位大臣各樣的嘴臉,劉倏在心中默默地嘆氣。
最終,經過一番扯皮,定下的繼位人選,乃是解瀆亭侯劉宏。
這算是幾方勢力尋到平衡的一個合適人選了。
因此事,推舉了劉宏的劉倏,被擢升為光祿大夫,並由劉倏持符節,與奉車都尉曹節一起,率領左右羽林軍前往河間解瀆亭,迎接劉宏來洛陽繼位。
此事定下後,朝廷除了辦理先帝后事,還有新帝登基等諸多事情,這年是過不好了。
同時,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氣的竇妙,掌握了大權後,首要之事,便是找後宮的那些女人去算算總賬。
忍了這麼多年,她不想再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