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開學季。
雖然暑假已過,但炎熱依舊。
火辣的陽光炙烤大地,而江扶月得獎的訊息彷彿為這酷暑盛夏更添一把烈火。
燒得全國上下都沸騰了,尤其是醫學界。
拉斯克獎,全稱艾伯特·拉斯克獎,是生理學和醫學領域除諾貝爾獎外的又一頂級大獎。
旨在表彰為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
該獎分為基礎醫學研究獎、臨床醫學研究獎、公眾服務獎和特殊貢獻獎,前兩項專門授予科學家,後兩項多是團體得獎。
每年,25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傑出科學家將組成評審委員會,經過評委們嚴格保密、公平公正的審查與評選之後,於9月由阿爾伯特和瑪麗·拉斯克基金會公佈獲獎者名單。
當“FuYue Jiang(江扶月)”這個華夏名字出現在“基礎醫學獎(Basic Medical Research)”後面時,全球醫學界都震驚了。
國內更不用說,當訊息傳來,很多人甚至根本不敢相信。
“真的假的?”
“沒搞錯吧?”
“惡作劇?”
“官宣戀情太高調?有人要整江扶月?”
“……”
直到拉斯克官網上的獲獎名單截圖被曬出來——
“臥槽!是真的!月姐拿獎了,拿的還是Basic Medical Research!”
“能不能別拽英文,說點大家都能聽懂的?”
“Basic Medical Research,基礎醫學研究獎,我的媽啊!月姐敢不敢再牛一點?”
“基礎醫學獎怎麼了?很厲害嗎?”
“首先拉斯克獎就很牛X,其中基礎醫學獎更是牛X中的戰鬥機。這麼說吧,華夏迄今為止僅有屠教授拿到過拉斯科獎,但並不是基礎醫學獎,而是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臨床醫學研究獎。”
“接下來就要說到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這兩個獎項的區別……”
眾所周知,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
統計表明,48%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得者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獎,而這個比例在臨床醫學研究獎獲得者中只有28%。
簡單點說就是——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後再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更高。
“我的媽呀!那月姐得到這個獎之後,是不是就可以拿諾貝爾了?!”
“不一定,只能說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