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伶然不得已找了個替罪羊,為此次的江邊郡失利買單。
作為此次討伐楚國的大周軍主帥,張伶然自然是知道,此次與鎮北王裡應外合,就是這個周先賢從中牽線搭橋。
張伶然也知道,周先賢是天機盟的軍師。
然而,此次江邊郡失利,端得是疑點重重。
楚軍似乎是處處佔了先機,以至於大周軍頻頻處於被動。
這讓張伶然不得不懷疑,有人出賣了大周。
而知道這次詳細計劃的周先賢,自然就成了張伶然重點懷疑之人。
說好的與鎮北王裡應外合呢?
原計劃本應該快速穿過鎮北王的封地,直插楚國腹地。
為何鎮北王封地的幾位將軍,出爾反爾,在江邊郡設計坑了大周的先鋒軍,然後不計代價在江邊郡嚴防死守。
這說明了什麼?
證明這很可能就是一個局中局……
而佈置這個局的,即便不是周先賢,他也脫不了干係。
這樣的假設,合情合理。
張伶然不笨,果斷地處斬周先賢。
一是為了告訴大周朝廷上下,之所以在江邊郡失利,完全就是落入了敵人設計好的局中局。
當初就是朝廷裡掌權的那些人,輕易相信了鎮北王,才導致了今日的局面,而非他張伶然的戰之罪。
如今罪魁禍首周先賢已經軍法處置,背了黑鍋當了替罪羊。
將來,朝廷裡那些人,也不好再追究這次失利的事。
張伶然他之所以如此做,還有另外一個目的。
那就是告訴大周將士們,並非他們打不過楚軍。
也不是主帥統帥不力。
而是大周軍內部裡出了奸細。
使得大周軍,處處落入敵人精心準備的陷阱裡,這才導致了頻頻失利,而非是楚軍有多強大。
如此一來,不但保住了他這個主帥在軍中的威望,更能穩定將士們的軍心,可謂是一舉多得。
周先賢死得不冤,也算是為了大周的伐楚大業,鞠躬盡瘁,貢獻了最後的光和熱。
此時江邊郡就是一座空城,張伶然沒什麼興趣進城逛一逛,下令大軍稍微整頓,就開拔奔赴吳蘇城。
倒不是張伶然非揪著蘇言不放。
而是要想沒有後顧之憂,插入楚國腹地攻打楚國,吳蘇城是必須拿下的咽喉要塞。
昨晚張伶然收到他國師老爹的秘信,確定鎮北王真的跟攝政王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