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種判斷,趙權很無語。
但又能怎麼樣,難道說,他去給宋國皇帝寫個海軍使用的說明書?
只要不是針對自己轄下的海軍,趙權本來也無所畏他們到底如何佈置。但是這一番動作的結果,卻是把北線航路重新徹底封死。
這一封,可就麻煩了。南北貨物再一次斷絕,剛剛發展中的耽羅島貿易中心交易量,將會少掉一半。
而且,需求量繼續膨脹的磚茶,一旦斷貨,會給南京府帶來巨量的損失。
沒辦法了,必須另闢蹊徑。
趙權將目光鎖定了琉球,這次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好在,石見的戰爭已經基本告了一個段落,渤海軍在石見如今以防為主,所有對外的攻伐,全部交由那些僧兵自己去執行。
這些狂熱的僧兵,為此而感動不已。
他們現在完全相信,南京府不會無故去搶奪他們的國土,侵佔他們的勢力。他們此後,是為了日本皇帝而戰,是為了自己而戰!
這種感覺,真的很神聖。
騰出人手的渤海海軍,向黃海海軍補足兵員與戰船,匯同取得澎湖之戰勝利後的李勇誠部,湊出八艘大船、一千水軍,向琉球展開攻擊。
還好,這一場戰爭,除了海路遠了些,沒有其他的麻煩。
統治琉球島的國王,是舜天王朝的義本王。但是實際掌權的卻是英祖。
三萬多人的一個小國,卻經歷了十多年的內戰,英祖成為義本王的攝政,不過一年多時間。
巘戅閱筆趣戅。整個琉球能組織起的抵抗力量,甚至比澎湖還弱。
一戰而下。
數百兵上島,直接斬殺了義本王與攝政的英祖。而歷經內亂的島民,根本沒有任何的反抗之心,反而有許多人為此而歡呼。
這讓李勇誠很不爽,早知道應該先打琉球了。
從泉州過臺灣島北端,再經琉球群島一路北上至耽羅,總的海程多了數百里,但是利用外海的一條洋流,北上的行程反而快了兩三天時間。
而且沿途可以提供補給與避風的島嶼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