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改革之初,沈浪不止一次想過在大明推行資本主義改革的難度和阻力,甚至與後世清末的改革進行了對比。
而且,他還請教了不少專家和學者。
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若有掌握實權的皇帝支援,明朝改革起來比清朝要容易得多。
因為清朝是人數較少的滿洲人統治,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進一步加強了封建專制,使得封建主義更加穩固,因此守舊派的勢力非常強大。
這也正是在當時國際環境中已經證明資本主義的強大,改革還是一次次失敗的主要原因。
而大明沒有那麼排斥外來學說,對西方也是很包容的,甚至將火炮的鑄造,運輸管理等方面的任務,以及曆法的修訂都交給湯若望這樣的西方人去負責。
大明的紅夷大炮,也是從海底撈取的英國艦載加農炮仿製的,還引進了弗朗機炮等西洋火器。
明朝人不僅僅是單純的模仿,還善於改良,發明了銅體鐵芯這種青出於藍而甚於藍的先進火炮。
而且,大明還有一批像徐光啟、王徵這樣的重要官員學習西法,甚至能夠信仰天主教,這與大明的開放是分不開的。
另外,大明還有復社、泰山學派等等這種參與政治、議論時政的團體。
甚至出現了像黃宗羲這種對封建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這種限制君權的思想。
這些情況在思想封禁極嚴的清朝中後期是不可能出現的,若有此等言論和思想,分分鐘是要被抄家滅門的。
相比於清末,如今的崇禎是掌握了實權的皇帝,由他贊同和推動改革,遇到的阻力要相對小很多,以及破除阻力的能力又要強得多。
而清末的戊戌變法,維新派把希望放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一是難以推動改革,另一方面是遇到困難和危機,很難破除。
所以在短短百日內,便被強大的守舊派給輕鬆滅掉了。
而現在,除非崇禎主動放棄,或者大明被推翻,否則,改革的程序很難直接被阻斷。
還有一方面,清末的戊戌變法時期也不對,因為當時的國際環境比之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期也有不小的變化。
西方列強和東洋已經向帝國主義轉變,加緊了對世界,特別是對中國的掠奪,他們怎麼可能允許東方再出現另一個日本?
何況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一旦透過改革崛起,那將是一個比日本更加強大的存在。
到時候別說他們在中國的利益將會失去,還會在國際在擁有一個和他們爭奪利益的競爭對手,這是他們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他們不會允許中國的改革順利進行下去。
然而,維新派甚至把一些希望寄託在這些人身上,在改革出現危機時,甚至請求這些人出手幫助,簡直是可笑至極。
現在的大明,如果推進資本主義改革,起碼受到的外部壓力幾乎是沒有的,畢竟西方自己還在資本主義道路上摸索。
清朝相對於大明,唯一的一點優勢,就是世界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讓清朝統治者能夠親身感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大,也有很多模版可以對照和參考。
還可以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先進國家去學習知識和經驗,甚至是直接引進西方人才。
只是最高統治者,目光短淺,只注重自己的既得利益,不願意去接受新事物和學習,從而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而現在的大明,連資本主義的概念都沒有,只有崇禎等少數人透過沈浪帶來的書籍和史料有所瞭解。
綜合對比之下,沈浪覺得大明改革的成功率比在清末要大得多,所以在大明一些內患大部平定的情況下,便開始著手實施了。
可沒想到,還是引起了全國範圍內的騷亂。
潛伏在兩京和各省的錦衣衛透過無線電,不時的將各種情況反饋給在應天府的沈浪和在京師的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