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雍坊的王家在財力上雖然比不上申家,但是其在京師的影響力,卻不是申家能比的。
因為細算起來,王家與皇家可是有著一定的血緣聯絡的。
當初實行“崇禎新政”時,陛下不是終於對自家人下手了嗎?各地的藩王被強行削藩,而且嫡系子弟被要求全部遷入京師。
同時,朝廷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供奉他們,需要他們自謀出路。
不過,為了安撫他們的情緒,朝廷允許他們自由經商,並在稅賦上面給予了一定的優待。
於是,一些精明的藩王便抓住這個機會,不惜透過聯姻的方式加強與其他財力雄厚的豪商之間的聯結。
然後,雙方藉助這層關係,再一起聯合投資。
這樣,不但可以迅速的擴大生產規模,佔領市場,同時還可以獲得一定稅率的優待,簡直是一舉兩得。
而對那些豪商來說,朝廷已經將這些藩王該剝奪的都剝奪了,應該不會再向他們下手了,所以與這些藩王合作,風險並不大,但是收益卻不小。
在上層圈子中,特別是京師這樣的圈子,光有錢還不夠,還得有勢。
沒有勢的,得想辦法去弄,弄不到,那就去借,這些落魄的王爺便再合適不過了,透過他們的影響力肯定能夠有效的提升自家在京師的地位。
哪怕這些是被削藩的王爺,但他們身上的皇家血脈是削不掉的,現在依然頂著皇族的名頭。
而且,與他們一些聯合投資,還能夠少交稅,這不就是利潤嗎?
所以,雙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那些被削藩,還被強行要求入京的王爺,原本心中對崇禎還是有很大怨氣的。
認為崇禎違背祖宗遺願,強行剝奪本應該屬於自己的很多特權,讓以後的生活變得越發“艱難”,子孫後代更難“生存”,這不成了全天下人的笑話嗎?
所以,一些人還準備暗中聯合對朝廷不滿的人陰謀造反。
但是,當他們成為京師上層圈子的香餑餑之後,慢慢的就將心中的怨氣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因為他們在地方,也沒有什麼實質的權利,主要乾的兩件事就是生孩子,然後不斷斂財。
現在在京師,既然也找到了生財之道,那自然沒必要再冒風險與崇禎過不去,和京師的豪商聯合起來賺錢不好嗎?
只要有錢了,想生孩子,那還不是可勁的生。
於是,這幾年來,皇族與豪商聯姻的事情幾乎沒有間斷過,大時雍坊的王家便是其中之一。
與他們進行聯姻的,是原封地在山西的晉王,王思誠的大哥迎娶了晉王的長女,二姐則嫁給了晉王的庶子。
有了這層關係,雙方在這幾年中陸續進行了各方面的合作,利益捆綁得越來越深厚,雙方各取所需,王家的地位在京師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不同於一般的豪商。
但是,這幾年迅猛崛起的申家卻沒有趕上趟,畢竟申家的底蘊還是太薄了,很多人認為申家的成功就是靠投機取巧,不大被那些傳承悠久的世家和老牌豪商看得上,這當中自然有不少是因為嫉妒心所致。
除了這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初申萬林公然支援“崇禎新政”,贊同削藩也得罪了這些皇族。
那些藩王的數量畢竟有限,但是京師的世家豪商卻有不少,在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他們自然會盡量的避開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