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排除了街頭賣藝這一類的工作。
然後他看著街邊的餐館,排除了做飯這一行業,因為他做飯很一般,在平安城時都是經常去寧安意家蹭吃蹭喝的。
當他走出了一整條街的時候,才發現並沒有適合他的營生手段。
要麼是不收童工,要麼只要長工,還有好心人勸他趕緊回家的。
堂堂一個神思境的修行者,居然養不活自己。
說出去太丟人了。
寧舒腦子裡不斷迴盪著生活不易四個字,不知不覺間便到了幾條街外的書院坊。
每一座城市都是以人為本的,有人就要有生活,若是想提高生活質量,就要接受教育,若想接受教育自然就要考學。
所以,學堂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輸送場所。
除了太府,洛城還有許多學府。
他們大多都坐落在書院坊。
自打神朝立國起,人皇先祖便將教書育人作為重中之重,作為皇都的洛城自然是教育傳播的中心地帶,這書院坊,農工商學,醫嶽軍禮,百傢俱全,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學府點綴在書院坊中,成為輸送人才的寶地。
當然,如果想要進一步深造的話,還是要去太府。
據說太府有六成左右的學子都是從書院坊出去的,剩下的四成才是來自各地的推薦生。
足以看出書院坊的教育資源的雄厚。
據說這裡更是有專門針對太府考核試題而成立的特殊學院,裡面的先生號稱可以押對考核的兩三道題。
一時間書院坊門庭若市,要知道兩三道題作對的的話就可以拉開數千名考生,這得是多大的誘惑。
寧舒看著書院坊牌匾下的介紹,滿意的點了點頭,然後走了進去。
不說自己在平安城中的學業有多麼優秀,單憑自己在離恨小樓內通讀六藝百家之言,想來進個學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
“我們這不收學生了。”
“我是來應聘助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