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尚書署,原本只是少府一衙署,卻成了朝堂中樞,實在彆扭……”
“所以尚書署也一同罷去,再另建一個衙署作為中朝核心和朝堂中樞。”
劉賀的這兩句話,讓那“嗡嗡”的議論聲變成了“轟轟”的議論聲。
百官公卿都再也顧不上朝議的禮儀了,與前後左右的同儕交頭接耳,一時之間,殿中熱鬧非凡。
天子剛才說的那五六句話話,字不多,事卻大。
中朝官和外朝官不能兼任,意味著會空出不少官職,自然有人會得到拔擢。
現在有的中朝官全部罷免,意味著只有中朝官官職的官員,就莫名其妙地丟了官。
裁撤尚書署,則意味著有新的衙署誕生,是福是禍卻還不得而知。
這第二項新政影響的可就不是三五個人了,而是朝堂上大半的朝臣啊,議論的聲音怎麼可能不大呢?
劉賀看著議論紛紛的朝臣,沒有出言阻止,這麼大的事情,要給他們一點時間來接受。
半年之前,也就是劉賀未親政之前,中朝官主要分成三類。
領尚書事自成一類,當時的領尚書事霍光總領朝政,代替天子行政,在尚書署、中朝和外朝有著最高決策權。
幾類尚書又是一類,他們品秩低微,沒有實權,只在霍光座下擔其輔助,並不能參與到朝堂大政方針的制定。
其餘的中朝官又是一類,他們的品秩差距很大,稱號也五花八門。
六百石給事中、散騎郎,比千石的光祿大夫、諫議大夫,超過兩千石的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其實都算是中朝官。
一個外朝官只有獲得第三類的中朝加官,才意味得到了天子的重用,若無中朝加官,即使位列三公,也不過是擺設。
孝武皇帝初立中朝的時候,就是透過中朝加官來控制朝政,制衡丞相的。
緊跟孝武皇帝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給他加中朝官,他才有資格參與朝堂議政。
若是孝武皇帝不喜的外朝官,孝武皇帝就不給他加中朝官,那麼即使是丞相也無權過問朝政。
但是,孝昭皇帝繼位之後,中朝官給得越來越多,三公九卿及列卿都獲得了中朝加官,最終中朝和外朝就混淆在了一起。
原本,朝堂的權力可以細分為三:行政權、議政權和決策權。
按照孝武皇帝的本意:外朝官掌行政權,內朝官掌議政權,天子掌決策權。
可隨著中朝官和外朝官身份上的重疊,就出現了巨大的隱瞞和禍端。
在尚書署裡,朝臣用中朝官的身份參與朝政的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