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劍斷化蝶> 第三百一十六章:以物品為媒介進行的比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六章:以物品為媒介進行的比拼 (2 / 3)

陳松拿起放大鏡,對著釉面看了上去,看了半天,也沒發現釉下青花上有完整氣泡,只有零散的破泡,倒是發現胎釉顯幹,區域性出現微弱冒汗現象。

“氣泡破滅,說明年代是沒有問題的,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陳松不由皺起了眉頭。

整件器物一切正常,所有特徵都符合元代特徵,沒找到有問題的地方。

“剛才是底足感覺有問題。”

陳松不由用手撫摸起底足。

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卻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膩,這在元以前和元以後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見不著的。

這種有特殊滑膩感的底足,並不是經過打磨或特殊工藝修整而成,而是由於瓷胎中的一種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質所造成,它就是麻倉土。

麻倉土因出於浮樑縣新正都的麻倉山而得名,元時稱“御土”,為官府所壟斷。

入明後成了“官土”,始稱“麻倉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砂土》中載:“ 陶土出新正都麻倉山,曰千戶坑、龍坑塢、高路坡、低路坡,為官土。土埴壚勻,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麻倉官土一百斤值銀七分........”。

麻倉土發現之前,均單獨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溫低,僅1200℃,燒製大型器件易出現癱軟變形,成品率低。而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在1700℃以下不會軟化,把它摻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製品在高溫下的強度,減少瓷器變形,胎骨的質量也明顯提高,可以說,麻倉土的發現和使用,使燒製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為可能。

麻倉土為粘土,具滑膩感,乾燥後成粉狀,吸水性,煅燒後成白色,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製作漿胎,粉胎,因其細膩與粉沙狀,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譽。

“麻倉土也沒問題。”

陳松感覺很頭疼。

難道這件玉壺春甁是沒問題的?

可剛才自己為何會有那種不協調的怪異感覺。

陳松努力回憶著元青花的各種特徵,一一對應著這件玉壺春甁。

王會長等人看到陳松抓著玉壺春甁不放手,翻來覆去的看,心中也感到有些奇怪。

青花瓷很容易辨認其年代,尤其是元代的,一般來說,只要青花料沒問題,器形對得上,那基本就八九不離十,沒什麼問題。

這件青花髮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豔,濃厚處有黑色鏽斑,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是“蘇麻離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這種鈷料在明宣德之後的朝代是沒有的,因原料和配方的缺失,想仿都仿不出。

而謝老闆一臉緊張之色,生怕自己這件青花不到元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