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劍斷化蝶> 第二百九十六章:說不清,道不明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九十六章:說不清,道不明 (2 / 3)

王會長想了下,回道“有一定的年代,也就是至少幾十年,屬於用傳統的老工具來製作完成的翡翠製品,目前主要存世的是明代末期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盛產時期是在清代後期與民國時期。”

陳松看著身穿唐裝的王會長,問道“敢問老先生貴姓?”

郭春一拍腦袋,一臉歉意地對陳松道“忘了給你介紹了,這位是古玩協會的王會長。”

陳松對王會長拱了拱手,問道“王會長,既然古翡翠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是否表面都會有包漿的出現?”

王會長回道“所有物件時間久了都會起包漿。”

所有人都安靜的聽著,視乎有些明白陳松問話的用意,而那名玉商心中變得有些不安起來。

陳松指了指那名遊客手上的鐲子問道“那請問這件有包漿嗎?”

王會遲疑了下,回道“並無。”

他身為古玩協會的會長,對於賣古玩的商家做法是心知肚明,或者說大家都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這古玩行業與眾不同,物件都是真假共存,這當面拆自己行業的臺並不是一件好事,身為會長的他也只能針對物件有一說一,畢竟在場的都是明白人,只要看一眼實物就能知道有沒包漿。

陳松看了眼遊客手上的鐲子,問道“既然並無包漿,那可否說明此鐲子不具備明顯的年代特徵?”

王會長看著古董商,有些糾結,道“所有古玩我們看新老的都是看器物的包漿和工藝,工藝符合某個時期特徵,包漿又跟得上,我們才斷為到代,可這古玉和其它古玩有很大的不同,有些重新拋光,會導致包漿消失,而工藝卻還是那個時期的,只不過價值上會變得很低。”

在場的古玩商皆認同的點著頭。

王會長這話並沒正面回答陳松的問題,但也道出了古玩價值的定義。

很多古玩的價值都是以包漿的成色和厚薄來定義價格,尤其是玉器類,玉器一旦重新拋光失去由歲月留下的包漿,其雕刻工藝雖然還是屬於那個時候的話,但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

陳松問道“那這件是否屬於重新拋光?”

那名古董商搶先答道“應該是。”

眾古董商不由皺起了眉頭,心中有些不喜。

一件古董給一百個人看,就會有一百種說法,沒有一個百分百能定義的答案,但古懂本身是會說話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依據器物的特徵來判斷,懂的自然懂,不懂的也沒法去解釋,所以這行就有了全憑自己眼力來購買的不成文規矩。

行內之人講究看實物說話,那手鐲根本就沒拋光過,這種睜眼說瞎話的事,對外行人說說可以,對行內人說一次就夠了,只要被懂行之人認出是贗品,就算承認也無傷大雅,並不會讓人笑話。

另外古玩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資訊的商品,不僅證明了歷史,更是作為一種藝術文化流傳下來,收藏不僅改變了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提升收藏者的精神生活,在收藏的過程中的得與失,來與去,聚與散,每一次都能起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作用,收藏者會潛移默化地將自己培養成理性和感性結合得相當和諧的文明人。

他們平常賣古玩,除了謀生,更多的是喜歡和老物件打交道。

自古玩古玩的都是懂貨的文人雅士,他們生性灑脫,古董收藏並不只是為了錢,在購買時不僅看貨還看人,東西再好,賣的人不行的話,他們哪怕再喜歡也只會高傲的離去。

所以賣的人除了貨品夠硬之外,還必須得有足夠的涵養,不然絕對做不大,甚至有好貨也賣不掉,砸在手裡。

可這名古玩販子,堅持咬死己見,還毫無意義的爭論到底,完全沒有對古玩的謙卑心態,根本就不是一個古董商所為,反而像是為了賺錢,毫無底線,在撒潑賴皮的流氓。

陳松心中亦有些無語,對王會長問道“王會長,評判一件古玉的價值是否是看材質,工藝和年份?”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