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切一點,究竟算是什麼?”我不懂心理學,也分不清那些名詞之間究竟有什麼差別,不喜歡模稜兩可的表述。
汪教授抿了抿嘴唇說:“幻想症。你就這麼理解吧,它也是精神分裂的一種。”
“怎麼解釋?”
“幻想指的是對一件事情產生沒有理由和根據的或過多的想法,或是憧憬不存在的事物。她是與一個人的願望相聯絡並指向未來的想象,是對未來的憧憬,而不是對過去的回憶,與妄想那種脫離現實的病理性思維還有所不同。”
“人人都有幻想的時候,都會憧憬未來,用老百姓調侃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沒本事得到想要的,意淫一下也不犯法,這怎麼就會是病呢?”
汪教授扯了扯嘴角,淡淡一笑,好像醞釀了一下思路,繼續跟我普及道:
生活中,有的人生來性格內向或者受到過心靈創傷,不擅長與人交流或者不願意敞開心扉,遇到問題心情鬱悶和壓抑時無法釋放,自己也不懂得怎麼發洩,或者遇到某種欲求和願望羞於表達出來怕被別人恥笑,心理訴求得不到及時安撫,只能默默地忍受生活中的這些痛苦,對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和人都只能深埋在內心。
這種情感或者情緒沒有有效的解脫途徑,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幻想著宣洩或者釋放的出口,幻想出解決問題或者解救自己的辦法。明知道這是錯的,但很難控制自己,容易導致自己精神恍惚。如果對一件事情、一個人有非常強烈的慾望,但是又不能馬上或不能在現實中實現和發生,這種幻想就會變成習慣性的,演變成一種病症,也就是幻想症,你也可以說是精神分裂症。
“那不還是精神病嗎?”
汪教授見我驚愕失望的樣子,補充說:“考慮到馨雅目前的狀態並沒有那麼糟糕,按照人們的心理習慣,用‘幻想症’這個詞可能對當事人帶來的心理衝擊會小一些,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周圍知情人對她的歧視性眼光。因為是個人都會有幻想的時候,一般的幻想並不是病,只有當年你幻想的東西太過荒誕、太脫離現實、耽溺於此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了,才可能是病態,構成精神疾病。”
“您是說馨雅這種情況還不構成精神分裂…精神疾病…嗨,我也不知道用什麼詞?”
“不,是病!只是從我目前初步瞭解的情況,還不是那麼嚴重。你心裡有數就好,不是特別必要的話,你暫時也不必告訴她真相,就用‘幻想’這個詞就可以了,否則她會形成一種自我暗示,心理負擔更重,越發朝著幻想症的方向發展。”
儘管汪教授說馨雅的情況並不是那麼嚴重,可我心裡卻沒有那麼輕鬆。也許我在描述馨雅的情況時,做不到繪聲繪色在汪教授面前準確地還原事發當時的情景從而影響了汪教授的分析判斷。
“那您看馨雅的情況有必要治療或者怎樣治療呢?”
“你們還沒聊完啊?” 汪教授剛要開口,馨雅推門進來,我在這兒愁得蛋疼,她沒事人一樣,高高興興,神情怡然。
“汪教授,您說的我明白了,非常感謝!過段時間我們再來找您。”我衝著汪教授使了個眼色。
“來,座。”汪教授招呼馨雅坐下:“沒什麼大問題,平時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心裡有什麼事多跟周圍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