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眼前這襄王印明顯不屬於這幾位。
襄王朱翊銘,他父親是襄靖王朱載堯,都隸屬明朝宗師。
崇禎十四年,大學士楊嗣昌為督師,討伐張獻忠,以襄陽為軍府,貯五省餉金及弓刀火器。
隨後張獻忠略施小計,取得了敵軍將領楊嗣昌的令牌。
有了這個寶貝,張獻忠挑選了28名武藝高強計程車兵裝成官軍,大搖大擺的混進了襄陽城。
當夜,這28名士兵點燃了襄陽的糧草廠和**庫,引發了明軍的騷亂,張獻忠借勢率軍突進襄陽城,直接端掉了楊嗣昌的後勤補給基地。
由於事發突然,守將馬祥麟等人沒有防備,一敗塗地,羞憤自殺,襄王朱翊銘及家人被張獻忠擒獲,最後也落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沒想到,經過時代的更迭,朱翊銘的王印有落在了鄭少秋的手上。
鄭少秋打量了兩眼,就隨手防在了地上,隨後摸摸索索了一陣,拿出一塊四四方方的東西。
入手很沉,這東西有點分量。
藉著礦燈的微光,赫然發現這是一枚黃色的玉璽。
和那枚膽昭日月差不多,印紐上也是一條螭龍,但是氣勢上卻有著雲泥之別。
眼前這條螭龍,龍首微微揚起,怒目而視,本來應該是氣勢逼人,但是因為眼皮微微往下翻著,所以看上去給人一種呆板,頹然 的感覺。
還有那龍爪,沒有絲毫鋒銳的感覺,龍鱗看上去也有些雜亂。
從總體上來說,這條螭龍更像是一條暮氣沉沉的老龍,或者是一條病龍,一點都沒有那種睥睨天下的氣勢,更少了幾分捨我其誰的霸氣。
鄭少秋略微轉動了一下,發現這枚印璽整體的比例也有些不協調,看上去有些怪異。
翻到印面,上面赫然有著六個用小篆體銘刻的小字。
瞥了一眼,鄭少秋本來漫不經心的神態頓時大變,瞳孔驟然緊縮:“大西皇帝之璽!”
沉默了半晌,他嘴角露出一絲猙獰的笑意,眼中閃過詭譎之色。
怪不得這枚印璽整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原來是張獻忠之物。
歷朝歷代以來,龍在華夏文明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著絕對的象徵意義。
幾千年的文明中,一直都存在著它的影子,代表著權勢、高貴、尊榮。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和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
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常常成為古代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
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輦’、‘龍舟‘等等。
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
歷朝歷代的第一個開國皇帝,他們親自下令鑄造的龍璽都有一種狂霸的神韻,不光形態威猛霸氣,就連氣勢也捨我其誰。
隨著朝代的更迭,龍的象徵也變得多樣起來,那些器物上的龍也都不盡相同,或者神態溫和,或者兇殘,或者狠厲,或者頹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