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裡的動靜,很快驚動了屏風後面的老頭。
他們中午去餃子館喝了頓小酒,吃完之後,就又趕回來了,聊天打屁消磨時間。
聽到西王賞工錢這幾個字,老頭們都眼睛賊亮,興沖沖的圍了上來。
西王賞功錢,華夏古錢幣大名譽品之一。
明末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四川鑄造,是大西國國王李自成賞功之用幣,類似於獎勵戰功的軍功章。
相傳有金,銀,銅三種材質,極為罕見,泉界大珍。
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佔據四川后,在成都建大西國,自稱“大西王”,改年號“大順”。
他從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毫不誇張的說,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據史書記載,張獻忠並命工匠鑄造“大順通寶”行用錢。
清初蜀人沈荀蔚《蜀難敘略》中記載過:“賊下令凡市鎮民家給大順錢綴於首可不免死”,張獻忠為了鞏固政權實行的是高壓統治政策,百姓日常行走都要在頭頂上佩戴大順錢表忠心方可免死。
除此之外,他還別出心裁開創性的鑄有“西王賞功”大錢,分金、銀、銅三品,以獎勵有軍功者,有點像今天的軍功章,存世極罕見。
在西王稱王的幾年已是珍品,大西軍極少將領珍藏擁有。
清朝統治期,凡涉及西王的任何物品哪怕是大順通寶銅錢,也會被滅門九族,更何況金銀質的西王賞功錢!
關於西王賞功錢,還發生了一件極為有意思的事。
因為這種錢幣的珍稀程度,所以認識的人並不多。
清朝光緒末年,蜀都五洞橋一個攤位,懸掛一個折二大小的鐵錢,上有西王賞功四字,掛了幾個月都沒賣出去。
後來有一個叫張掃把的用手按摸這枚錢幣,感覺質地柔軟,不像是鐵的,就用80文錢買了回去。
到家後磨開錢幣邊緣,發現裡面金光燦燦,才知是黃金的,頓時高興壞了。
直到後來有錢幣收藏的聽說了這件事,都跑他家去請求觀賞,才知道他已把錢融化了,得到兩錢左右金子。
就這樣,因為無知,讓這枚傳世之寶付之一炬。
所以,一聽說西王賞功錢,幾個老頭第一個想法就是不信。
因為這玩意實在是太少了,現如今這個念頭,假的比真的還真。
西王金銀銅三種錢幣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錢體較大,圓形方孔。
這裡的較大,不是一般的大,一般的銅錢差不多也就三十毫米,之前的那枚濟陰圓稍微大一些,直徑是三十八毫米,但是比起西王賞功來說,依然算不上什麼。
眼前這兩枚,屬於銀幣,因為氧化的緣故,整體呈現灰黑色,經過測量,錢徑5.04、厚0.2厘米,重量是35.98克,銼痕遍佈。
正面方穿四周,鑄有“西王賞功”四字楷體陽文,對讀。四字分佈均勻,筆畫較粗,用筆雄強。
“看著不像是真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