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30年,漢國續吞併荀國之後,再次完成了對範國不完整的吞併。
所謂的不完整吞併,原因是有相當城邑落在了鄭國手裡,而漢國為了能夠達成對範國的吞併,經過與鄭君僑的協商,兩國達成了相關的諒解備忘錄。
首先,鄭君僑承認漢國對原屬於鄭國城邑的所有權,等於說漢國佔有那些城邑屬於合情合法的事情,勸告歸入漢國的鄭人不要再進行反抗。
作為代價,漢國答應鄭君僑至少在十年之內不會對鄭國開戰,雙方在正常貿易方面也不會設下門檻。
漢國與鄭國以潁水為界,潁水北邊所有城邑歸於漢國,潁水南北的城邑則是歸屬鄭國。這個劃分直接讓漢國不費一兵一卒從鄭國那邊獲得了六座大城,算是“邑”級別的數量則是超過四十座,各種“邦”的數量就更多了。
“祖為何優待鄭國?”呂政有點不思其解。
以漢國的軍事實力攻滅鄭國並不困難,偏偏呂武沒有去做。
呂武說道:“國可滅,人心難定。”
如果鄭君僑沒有畫大餅,尤其是在實現自己的諾言,其實滅也就滅了。
現在有太多的黎庶被鄭君僑畫下的大餅吸引,每天都有來自列國的黎庶,甚至還有一部分小貴族投奔過去。
漢國滅掉鄭國不會太困難,滅掉之後呢?那些帶著希望的黎庶,他們的希望破滅該將火發在哪個國家身上?絕對是漢國啊!
呂武說道:“鄭君僑不再擴張,治下可做耕地之土無可滿足,黎庶未得其利,將如何?”
一旦鄭君僑無法實現自己的諾言,不用外部力量去攻打,鄭國的內部的炸彈必定會自行引爆,到時候黎庶能把包括鄭君僑在內的掌權者撕了。
另外一點,呂武很清楚一點,外部的威脅迫使鄭國君臣必須團結,一旦外部威脅變小,千萬不能奢望貴族有什麼節操,哪怕鄭君僑願意繼續分田,一大幫老牌貴族和新興貴族會願意嗎?
對於貴族來說,利益肯定是自己拿到手最美,憑什麼要分給黎庶呢?
再則說了,現在是“禮不下庶人”的時代,他們之前能忍受和配合鄭君僑那麼幹,純粹是隨時都有滅亡的危險,心裡其實未必樂意,甚至極可能心裡是埋怨的。
“大漢如今需以沉澱,消化並荀、範果實。”呂武說道。
漢國十來年的擴張太過於迅速了,不光是吞併了荀國和範國,還侵佔了“漢中”以及滅掉葵蠶國(古蜀國)。沒有成功讓擴張的地盤出現效益,求追擴張又是為了哪般,只是想要紙面地圖好看嗎?
到了公元前530年,漢國建立已經有十六年的時間,呂武的人生也走到六十七歲了。
好多認識的人已經故去,導致呂武身上的暮氣也是越來越明顯。
事實上也是那樣,看著一個個認識的人先後死了,後代一個又一個成長起來,人怎麼還能沒有意識到自己老了呢?
一旦覺得自己老了,人的心態不免也就難免會產生暮氣,開始扳手指頭算算自己什麼時候也該入土。
可能是呂武心態有了變化,再來也是呂陽一年比一年的年長,到公元525年時期,七十二歲的呂武除了沒有退位當太上皇之外,大量的政務被丟給了呂陽這位太子。
外部並沒有因為漢國的沉寂而就消停,列國發現漢國完成“四晉歸一”之後再無對外擴張,甚至沒有像曾經的晉國那樣追求霸權,他們在一種緊迫感的鞭撻下一再相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