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說道:“荀軍可戰之兵已不足四萬,我等是否……”
呂武截斷,說道:“遣使謁見荀王,約見再次會盟。”
剩下的四萬荀軍不投降也不撤離戰場,明顯是帶著一種死磕的意志要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當然,想戰死的是荀國公族,士兵大多數能活著沒人會想尋死。在那種上級不投降的情況下,士兵受於道德和忠誠約束也只能跟隨。
對上了這麼一支帶著拼死意志的敵軍,呂武其實覺得會比之前更加難打。
沒什麼太複雜的道理,荀軍之前看著數量眾多,大多數是烏合之眾也就不提了,人越多心態肯定也就越雜;現在荀軍的數量減少,思想方面卻是達到了某種程度的一致。
軍隊一旦思想一致,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會有多麼驚人,還用得著多說嗎?
呂武又說道:“可使歸附大漢貴族先行返回封地。歸鄉之餘勿使之互相攻伐。”
那麼多降軍,好多還是沒有經過訓練的農夫,待在戰場上做什麼?
呂武給了一個不得互相攻伐的約束,主要是不想看到有貴族趁機搞事,會給漢國後面兼併荀國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如果中行吳帶著四萬大軍絕地反擊獲勝,回到各自封地的那些貴族還會是荀國後續的有生力量,必定會再次踏上戰場,並且不會再輕易投降漢國了。
“王上壯志雄心,臣敬服!”
一大群漢臣發誓自己不是在拍馬屁,是真心誠意的。
從呂武的安排,他們看出了自家君王對這一戰有獲勝的絕對信心,已經開始在幹著手兼併荀國的事業。
那種安排不但能減少戰場出現變化的隱患,也是對那些歸降的荀國貴族解除武裝,進一步達到收攏黎庶人心的作用。
講一句天大的實話,要是能夠就此改變身份,黎庶還是很願意踏上戰場的。只是純粹上戰場拼命而無法用戰功改變自己的命運,沒人願意的吧?
荀國黎庶這一次被徵召踏上戰場,要是能贏倒也算了,後繼會有一部分黎庶獲得好處,失敗不可避免回去繼續當農夫等著成為漢人,有鑑於漢國執行的新制度,日後總是會有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呂武邀請中行吳再次見面的提議被拒絕了。
中行吳給的回覆是:三日後,一戰決生死。
那麼,漢國與荀國的戰爭就是在三天後將出現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