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漢國支援範國的總兵力就是三個“師”和八千騎兵。
當前大多數諸侯能拿得出手的軍隊也就數千,少數幾個二流強國頂多三五萬,漢國向範國派出三萬多的援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挺夠意思了。
如果荀國遭到入侵,必然會派出使節團到漢國來求援,到時候漢國不能做出厚此薄彼的事情,派兵馳援荀國是一定的事情。
在今年,呂武覺得自己應該進行反思,原因是錯誤估計錯了形勢。
他原以為各國尋求圖強展開變法,“東方世界”怎麼都有幾年的和平時間,著實沒料到僅僅是平靜了一年,幾個有數的強國就又啟動大戰。
漢國相續派兵支援範國和荀國,看著是不是挺有老大哥的風範?
早先荀國就以漢國的小弟自居。
範國則是以為自己才是四個國家……也就是範國、漢國、荀國和晉國之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現在,範國打從實際上需要來自漢國的支援,士匄會不會及時認清事實呢?
漢國對範國和荀國的支援是一種戰略需要,範國和荀國會為助戰漢軍提供糧秣上的補給,其它物質則是沒有了。
如果是戰爭獲勝,漢國當然能夠獲得俘虜等等的戰利品,攻取城邑則是跟範國和荀國交換;一旦戰敗則是不但要蒙受損失,毛也不會獲得一根。
葛存說道:“我已量大,短期可行,多則彼之。”
什麼意思啊?
就是為了戰略考慮做了應該做的事情,次數不多沒關係,一旦長時間又頻繁出兵幫助範國或荀國,三個國家就應該好好談一談,漢國不可能永遠無償出兵救援的。
呂武在想關於晉國的事情。
輪到韓起做主的晉國,他們這一次一樣出兵支援了範國,沒有了曾經的闊綽,只是出動了一個“師”的兵力。
韓起派去支援範國的晉軍以中小貴族為主,某種程度上抽空了晉國貴族的可用之兵。
呂武窺探到韓氏的動靜有些大,怎麼都不覺得是在為第二波次支援範國或荀國做事先準備,要而言之就是韓氏好像是要動手了啊。
以局勢而言,當前的國際形勢的確最合適韓起動手。
畢竟,範國正在承受楚國為首聯軍的龐大壓力,荀國則是面臨齊國與其盟友的入侵,漢國需要出兵救援範國和荀國,晉國周邊的三個國家都被牽制住,難道不是韓氏取代曲沃一系的最佳時機嗎?
“韓起會遵守之前的約定,幹了取而代之的事情,將韓氏的封邑交給我嗎?”呂武心想。
事實上,韓起不但事先跟呂武有所約定,肯定跟士匄和中行吳也有約定,原因是沒有漢國、範國和荀國的默許或支援,韓氏哪怕成功取代曲沃一系一樣要遭到三國的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