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生活用品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農耕畜力才是重中之重。
漢國的情況註定不會缺少牛或馬。
很現實的是目前牛並不是農耕主要畜力,農業的犁田主要畜力是馬,同時馬也能用來拉車運輸。
人們要是財力允許,肯定想要家裡添上一匹馬,耕種時用來馬拉犁田,收穫時則是掛載車架進行運輸,平時也能用來作為代步工具。
為什麼不是牛?當然也有用牛犁田,只是大多集中在南方。
現在還沒有將牛鼻子穿環搞出來,使用牛來拉犁或是當做牛車,跟戰馬一樣上了嚼子,只是牛可比馬暴躁多了,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馴化和教導。
呂武怎麼沒有“發明”牛鼻子穿環呢?不是忘了,完全是現在弄出來的話,便宜佔最大的會是楚國。
要清楚一件很真切的事情,中原各個諸侯國使用馬比較多,南方各國則是使用牛比較多,呂武搞“牛鼻子穿環”是要幫楚國增強國力嗎?
在漢國這邊,牛並不是什麼珍貴的畜力,一般用作肉食,相反馬才是最遭到善待的畜力。
後世的很多影視作品中,不管是在什麼年代,牛都是農耕的主要畜力,實際情況卻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這個就跟後宮女人動不動就自稱“臣妾”,所有年代都喊皇帝“皇上”,顯得是那麼的令人哭笑不得。
什麼時候牛成了中原王朝的農耕主要畜力?其實是漢帝國草創時期。當時連皇帝都難以找到五匹毛色相同的馬,高官們只能坐牛車,說白了就是對馬匹的缺乏到了非常窘迫的程度。
“臣妾”一詞出現在西漢,外邦到漢帝國首都“長安”覲見,打從心裡害怕漢軍兵鋒太過於強盛,以“臣妾”自居來表示對漢帝國的臣服。
朝貢制度始於夏朝(大禹與會稽各族時期),藩屬國制度則是起始於西漢的漢武帝時期,而“臣妾”就是藩屬國對天朝上國的自稱。
從西周開始到蒙元……,也就是周、秦、春秋、戰國、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有“陛下”、“天子”、“聖人”、“天可汗”來稱呼皇帝,到了明、清才出現“皇上”這個稱呼。
呂武穿越過來並且開始見世面,得知馬才是農耕主力,一度懷疑自己穿到了歐羅巴,想到一些先秦的影視劇作品裡面各種強調對耕牛的重視,額頭垂下三條黑線。
“良馬用於軍中,劣馬出於市,此乃善政。”崔杼是過來實地查驗馬匹質量的。
呂武其實也是過來看這個。
好的戰馬當然要用到組建騎兵上面,漢國敢爭諸夏之先,率先組建了成規模的騎兵部隊,還在制度上進行了改革。
制度改革這種玩意,求變過程中少不了太多的魑魅魍魎,尤其是漢國取消了貴族的很多優待,進而存在人心思變的現狀,肯定需要謹防有人以權謀私。
崔杼看上去很輕鬆,呂武沒有發飆,可見視察下來沒有發現什麼不好的事情。
“明歲西北用兵便止,出兵援範亦在計劃之中,無需多做支應。”崔杼特別強調了呂陽打五氏和空同氏不會出現意外。
實際上,沒有立國之前,針對五氏和空同氏的戰事就到了收尾階段,其實就是呂武刻意留給呂陽來摘取勝利果實的。
漢國應該是當前各個諸侯國中牧畜擁有量最龐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