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一句話,任何一個國家選址建造首都必然是經過各種深思熟慮,一般會著重於地利因素,再來考慮民生方面。
尤其是諸夏這邊的王朝,選擇哪裡作為首都必定著重考慮安全性,也就是肯定要有險可守,其餘什麼都要靠邊站。
呂武心想:“以當前的時代來考量,經濟因素沒有那麼重要,以後依樣畫葫蘆將‘鄭國渠’搞起來,反正都城將很難出現缺糧的窘境。”
陰氏選在這邊建城,呂武又不修建函谷關的話,有一座主城,再加上一座別宮,一個掎角之勢也就成了。
說是別宮,經年日久肯定也會變成一座城市,到時候兩座城市隔水相望,時機成熟了再合併,一座超級大城也就出現,並且周邊也能收歸於作為京畿區域。
“我家奪伊洛之戎、陸渾戎,再往南擴土至少習山,擇地建一關隘,此處便無憂。”呂武說道。
呂陽沒有踏足過那麼遠的位置,腦子裡也就沒有相關的概念。
少習山在是哪裡?其實就是現代的“商南”附近,那邊秦帝國一再擊敗楚國奪土之後建立了武關。
那裡是秦嶺以東,一卡住基本也就能夠保證相當的安全。
如果覺得一個武關不夠保險,還能在霸水下游建造另一個關隘,也就是嶢關。
呂陽說道:“父上為何憂慮於此?”
老父親啊,還沒有建國,怎麼就想著建造邊防,是未來的敵人會很強大嗎?
呂武一愣,心想:“是啊,我怎麼越來越保守。”
這個也是為人父母的一種常態,擔心的並不是自己,其實是害怕子孫不爭氣,想著自己這一代多打拼,再把應該考慮的事情考慮周詳,儘可能地免除掉更多的後患。
有點意識到自己變得保守的呂武並沒有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從保守姿態變得激進,一些該修的關隘還是要修,修完了武關就修伊闕關。
這個伊闕關又是在哪?就在東漢新都“雒陽”邊上。
呂武一下子要建一座城,更要建造兩座關隘,陰氏能不能扛得住?
另外,陰氏的動作一下子這麼大,會不會引來不好的窺探?
“我歸國便上稟秦國已亡,秦君岐山之處逍遙。秦地必將更名,我屬意為唐,抑或為漢。”呂武說道。
呂陽知道“唐”或是“漢”就是建國後的國號,一時間不由變得興奮。
呂武想了想,說道:“漢,銀河也,亦稱雲漢、銀漢、天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呂陽不斷點頭,現在這麼個年頭,哪個貴族沒有讀過《詩經》,哪能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出自《詩經.大雅.蕩之什.雲漢》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出自《詩經.小雅.穀風之什》
所以,呂武屬意的國號還是“漢”嗎?